楊堅先后兼并了北周和南陳,統(tǒng)一中原,方國號隋,至煬帝而亡。時間不長,但這一時期的陶瓷業(yè)卻比較發(fā)達。這是一個承上(南北朝)啟下(唐代)的過渡時期,它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風格的開始。
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繼承了南北朝的風格,又有所變化,更加飽滿。從已經發(fā)掘出的隋墓里,我們可看到大量質量較高的白瓷。
唐代是被公認的封建社會的鼎盛時代,定都長安,洛陽為陪都。在這兩個地方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藝術和技術上都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注目。
這與當時這兩個地方所處的重要政治、經濟地位以及當時的厚葬之風密不可分。洛陽地處中原,自古以來人口稠密、文化發(fā)達、經濟繁榮。
自東漢、魏、晉、北朝五百年來一直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經濟上,它是首都長安連結關東以及東南地區(qū)的樞紐。雖然唐代定都長安,但對洛陽地區(qū)也極為重視,特別在武則天時,定洛陽為神都,在此地施政達二十年之久。
據史料記載,唐代的河南府是貢白瓷的重要產區(qū),鞏縣窯、鶴壁集窯、陜縣西關窯等窯址都出產白瓷,同時燒造三彩器和彩釉器。
發(fā)達的手工業(yè)是封建社會商品來源的保障,而興盛的商業(yè)又刺激著手工業(yè)的發(fā)展,陶瓷業(yè)在這一時期得到空前發(fā)展。
唐三彩器大多出自墓葬。唐王朝在西安、洛陽一帶設有龐大的政治統(tǒng)治機構,大批貴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窮奢極侈,死后厚葬成風。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像馬,雕飾如生,風俗影響至普通百姓。
唐三彩的出現(xiàn)是我國陶瓷工藝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對各種呈色金屬原料特性的認識、化學技術的掌握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帶色釉的發(fā)現(xiàn)和運用在漢代就已出現(xiàn),如翠綠、栗黃、茶黃等色釉被廣泛使用。到北朝時期,也就是公元世紀初,我國北方就開始有黃釉、褐釉色瓷器的燒造。至晚到北齊,出現(xiàn)了白瓷和彩瓷。
初唐的三彩器以褐赭黃色為主,間以白色或綠色釉,采用蘸釉法,施釉較草率,釉層偏厚,流釉或燭淚狀,釉層沒有完全燒開,色澤暗淡。
盛唐時期,三彩工藝明顯進步,在器型品種上,除了器皿以外,出現(xiàn)了大量生動的三彩人俑。
這時的三彩釉色潤瑩,賦彩自然,采用混釉技法,器皿多為內外滿釉,色彩有綠、黃、白、藍、黑等;裝飾手法除了刻花、印花外,還廣泛使用堆貼和捏塑;裝飾內容豐富多彩,花鳥走獸無所不包。
然而中晚唐時期的三彩制品每況愈下,這一有趣的現(xiàn)象恰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代由盛至衰的歷史現(xiàn)象。晚唐三彩多為小件,趨于單彩釉,而且釉面單薄,脫落剝蝕現(xiàn)象嚴重。
安史之亂(公元755年-763年)促使唐朝迅速敗落,形成藩鎮(zhèn)割據天下大亂的局面。
唐三彩器的燒造一般為兩個步驟,即素燒和釉燒。
它的胎質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紅色陶胎,出現(xiàn)于隋和初唐時期一種掛草綠、醬黃色混合釉的紅陶制品中,這一品種還不能被看成是真正意義上的唐三彩。
另一類是白色陶胎,為瓷土燒成,被認為是典型的唐三彩。這種坯體的特點一是吸水性強,使粘接部件牢固;二是可塑性較強;三是素燒后強度較大;四是胎質白,掛釉后釉色鮮艷。
唐三彩器的燒成溫度在800度-1000度左右,坯釉膨脹系數(shù)基本一致,使坯釉結合良好。
這一時期的人俑塑造,風格比較明顯。一改魏、晉時期秀骨清相的作風,女俑豐滿富態(tài),男俑英武得體,形象生動,體現(xiàn)出生活中的情景。
唐代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異;钴S,聞名于世的絲綢之路加強了對外貿易,海路貿易也日見頻繁。
出土的大量胡人俑印證了當時有許多外國人在中原一帶生活,他們多從事商業(yè)和藝術活動。經常可以見到胡人牽著駱駝,背負著絲綢等貨物,形象極其生動。
在伊朗、伊拉克、埃及、俄羅斯以及印尼、日本等國家都發(fā)現(xiàn)了大量唐三彩器,說明唐代對外出口貿易的發(fā)達。
開始于南北朝時期“南青北白”瓷業(yè)布局,到唐代形成較為明顯而固定的局面。
從北朝到唐代這一階段,我國古代制瓷藝術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兩個大的系統(tǒng),它們在后世分別沿著不同的方面各自發(fā)展。
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別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為一個獨立體系,與青瓷分庭抗禮。
當時北方燒造白瓷的區(qū)域非常廣泛,而河北邢窯最為突出。它與南方越州出產的青瓷交相輝映,形成唐時代陶瓷業(yè)的兩大主流。
唐代陸羽在他的《茶經》中用“類銀”、“類雪”來形容邢窯白瓷的釉色,其胎、其釉的白度相當成熟。邢窯白瓷在燒成技術上也比較高超,從現(xiàn)有實物來看,沒有變型、歪塌等缺陷,制作工藝精細、造型端正,不失為一代名窯對產品要求之嚴格。
邢窯白瓷除以色白見長外,它另一個特點是樸素少飾,匠師的藝術表現(xiàn)多施于造型之中,器型簡潔、質樸、端莊而大氣。
唐白釉兔系罐
它所構成的器皿容量大、重心穩(wěn)、使用方便。這一時期最具特點的器皿是執(zhí)壺,據考證是由前代的雞頭壺演變而來,是一種酒具,唐人稱為“注子”。
此外,黃河流域瓷窯都多燒白瓷,河南、山西、陜西的廣大地區(qū)都以燒白瓷為主。
唐邢窯白瓷始于隋,盛于唐,衰于元。根據其胎、釉的化學分析,應屬于高鉛瓷胎,其釉的化學組成,屬于CaO──AL2O3──SiO2系統(tǒng)范圍。
邢窯的燒成溫度一般在1340度左右,個別的高達1370度左右,燒成氣氛為還原焰。
唐代手工業(yè)產業(yè)的空前繁榮,還在于官方的介入,官府設置“將作監(jiān)”、“少府監(jiān)”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操控,為統(tǒng)治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