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979年參觀鄭成功紀念館留影
最早接觸和了解青花瓷是1979年秋天
記不清去了多少趟瓷都景德鎮(zhèn),也記不清畫了多少件青花瓷,過去的時光,畫瓷的記憶在我的腦海里一幀幀如電影般閃過。
我最早接觸和了解青花瓷,是1979年秋天。那一年,我陪恩師張志安先生結束了黃山的寫生,經安徽到景德鎮(zhèn)。
因為恩師早先在景德鎮(zhèn)陶院任教,所以我們一到景德鎮(zhèn),很多人到住處看望我們,都是恩師的好友和學生,其中包括后來成為景德鎮(zhèn)著名工藝美術大師的王錫良、張松茂、施于人、陸如、戴榮華、李會中等。而后,我們一起參觀了當時國家輕工部陶研室等單位。就是這次經歷,我被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所深深吸引。
說起我和瓷都景德鎮(zhèn)的緣分,其實遠遠不只如此。上世紀80年代初,陶都宜興和瓷都景德鎮(zhèn)舉辦美術作品交流展,《景德鎮(zhèn)文藝》雜志做了專題報道,刊登了吳冠中、錢松喦、張志安和我的四幅美術作品。
這是我任教之初,作品第一次被雜志刊登,因此印象十分深刻。從那時候開始,直到現(xiàn)在,我先后數(shù)十次到景德鎮(zhèn)從事青花瓷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到景德鎮(zhèn)畫瓷已經成為我每年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花瓷是中華陶瓷藝術的瑰寶,最早源于唐代,元代就已經有大量的青花瓷遠銷海外。明代之后,青花瓷的發(fā)展達到了空前的高峰。青花瓷的色料主要以鈷為氧化物作為著色劑,經過1300攝氏度的高溫還原焰燒成,青花料溶于釉質中,通過潔白、光潤的瓷面,透出鮮麗的青花紋理。青花瓷是單一色料的表現(xiàn)藝術,正如國畫中的水墨畫。中國水墨畫講究“墨分五色”,為焦、重、濃、淡、輕。青花瓷也講究“料分五色”,即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青花瓷書畫裝飾主要通過飽蘸料水的筆,在陶瓷坯體上進行繪制,如同國畫的紙和墨相互襯托,產生特有的肌理韻味。青花瓷也和中國畫一樣,重視“意境”的表現(xiàn),講究“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情寓于景”,需要掌握好創(chuàng)作中的規(guī)律和意象美的整體感受。意境是有寓意的形象,是可觀物象進入藝術家視野后,經過主觀思考,使之能夠更好地表現(xiàn)自己的主觀意念和情感,成為意與境完全融為一體的藝術形體。
在青花瓷書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要將國畫與青花瓷相互借鑒、相互啟迪,把坯體當成宣紙來畫,通過水分的多少、色料的深淺,運用勾、皴、擦、點、染等筆法,盡情地表現(xiàn)出色料在坯體上的“墨韻”效果。
在長期的青花瓷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得出一些經驗。青花瓷書畫裝飾用筆講究以少勝多、以簡勝繁,要求創(chuàng)作者具有高度的提煉能力,同時也要求作品簡練中見豐富、奔放中有精微、通俗中蘊高雅、樸拙中顯靈巧、天真中含哲理。有的畫面雖然只是寥寥數(shù)筆,卻恰到好處,好比一幅靈巧的中國寫意水墨畫躍然于坯體之上。
陶都和瓷都滋養(yǎng)著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為了讓二者之間的陶瓷文化更加融合,2013年12月,我在位于丁蜀鎮(zhèn)的碧玉青瓷有限公司開始了在宜興第一次的青花瓷創(chuàng)作并燒制成功。能在宜興創(chuàng)作自己的青花瓷作品,對于我來說,是值得慶祝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