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全副身家都買不起的“京師瓷”,人家眼都不眨一下就可以捐給母校;能用400多件漢白玉石雕、40多噸水晶和瑪瑙、7億多片古瓷片、13000多個古瓷盤和古瓷碗來建天津瓷房子的“收藏狂人”,因為拖欠屈屈2億元,就被執(zhí)法人員抓起來;而主要靠搜集“海外回流”文物創(chuàng)建、里邊藏有數(shù)百件中華絕世國寶和大量鄭板橋、張大齊等名師真跡、古董數(shù)量和真品量都號稱全國第一的國家級民間博物館,居然也因為交不起租金而被法院查封……這一切,都發(fā)生在當今收藏界。
這些年,扎堆媒體、告訴別人他們在用洪荒之力來搞收藏的奇人異士,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多。說到寶物,國人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和氏璧。這件據(jù)說在戰(zhàn)國時期價值連城的玉器,至今仍是一個傳說。雖有當代學者在謀殺數(shù)億腦細胞后,認為秦王愿用十五城來跟趙王換的那塊東東擺明就是一塊鉆石,但認同者寥寥……史載兩千年多年前被幾個國家的人瘋狂點贊的這件中國珍寶,僅厚度就有10多公分,而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大的一顆鉆石“非洲之星”,原礦為3106克拉,英國的媒體說也就茄子那么大。趙國那塊“鉆石”,并非不可以比“非洲之星”大。人家是1905年發(fā)現(xiàn)的,探礦技術(shù)和開采技術(shù)比戰(zhàn)國先進了一千多年,才以75萬美元賣給英國。我們的歷史課本則說和氏璧“價值連城”,這究竟是一個什么概念,只有秦王心里才清楚了。
筆者講這個故事,不是想影射和氏璧本身的真實性有什么問題,而意在說明:無限度夸大藏品的價值,兩千多年前就有人在開始做了。位高權(quán)重的人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有些東西經(jīng)過他們一吹捧,很可能會以訛傳訛,最終成為真實的東西而進入歷史,說謊不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當代收藏界這股浮夸風,也有可能是從外國學會來的,動不動就擺出可以區(qū)分出公母的十二生肖古陶瓷、黃帝年間的五彩大罐、雍正年間的“金陵十二釵”大缸來。這么雷人的國寶,古代當然沒有,如果不是當代藝術(shù)家造出來的話,那八成就是玉皇大帝送來的。
個體的多元化,必然帶來審美的差異化。收藏本是一件最能體現(xiàn)個人品位和情操的美事。哪怕是收藏一個火柴盒,也可以有非常高貴的目的。有些人偏要看成赤裸裸的財富游戲,把目的變成手段。
有人愿意用1000萬元來買一座便池,并且要當成藝術(shù)品擺到家里客廳,或者花2個億到拍賣行買幅當代人仿照宋人寫的書法來當鎮(zhèn)館之寶,在道理上都是屬于個人自由。錢在別人口袋里,別人愛怎么花就怎么花,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有人在飯桌上專挑雞屁股吃,你能管得著嗎?退一萬步來說,哪怕真的是花錢買罪受、出力不討好,只要沒人強迫、人家是心底自愿,這就叫有條件任性。
作為一名普通觀眾,其實面對一屋子都是國寶幫的人,很尷尬。特別是當這些人還是圈內(nèi)的朋友,只要他沒站出來顯擺,真的沒法怎么說。我寧愿相信,不管是邱先生也好,李先生、王先生也好,他們當初進入收藏圈,買進的第一件藝術(shù)品或古董,都是出于一時的自我,或表達某種情感,也或宣泄某種情緒,更或者展示某種觀念。只有當有一天,自己切身體會到,做這件情,除了精神層面的滿足之外,也是可以帶來一些實質(zhì)上的經(jīng)濟利益,才會當成一項專門的事業(yè)來做。幾千上萬件古董,每一件都經(jīng)過他親自看嗎?不見得。其實就算他自己親自把關(guān)又怎樣。
土豪在他個人的財富王國里,可以說是最位高權(quán)重的人。在某些事情上,你可能就是制定標準的那個人。甚至連你最好的親友,在酒足飽后也只會附和你。在你的標準還沒走出屋里前,誰來為它的正確提供最后保障?有人說法律,也有人說道德。
在筆者看來,只有自律,能讓一個人及時察覺自己局限,并由此去找到自我完善的辦法。“京師瓷”不是一個笑話,而是一個契機,它考驗我們這個時代的資本精英和知識精英如何面對一項從未有過的常識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