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胎瓷以“花紋出胎骨、天然去雕飾”,在北宋時已享有盛譽,其表里如一、內(nèi)外通透的特性在陶瓷王國獨樹一幟。器型百變、釉色天成,絞胎瓷則是從胎土上別具匠心的陶瓷藝術(shù)奇葩。同時,它又是唐代河南鞏縣窯燒造的,繼唐代白瓷與唐代三彩之后又一個聞名世界的陶瓷品種。絞胎陶瓷的出現(xiàn),沖脫了隋、唐以前單調(diào)青白兩 色瓷的束縛,開啟了陶瓷的色彩篇章。
一、“絞”出變幻無窮的盛世風華
顧名思義,絞胎陶瓷是將不同的胎土像絞麻花一樣絞制,最終呈現(xiàn)一種特別的風貌。通常是用兩種或三種不同顏色的瓷土,一般主要是白色與褐色,或白 色與褐色或青色,分別制成泥條,然后再像絞麻花或絞花卷饃一樣將它們絞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直接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狀來拼貼或鑲嵌使用的一種陶瓷器。
這種制瓷工藝,可以做出幾形紋、回形紋、團花紋、菱花紋、鳥羽紋、云紋、流水紋等各種美麗的紋路,變幻無窮,具有非常明顯的藝術(shù)特色。它往往與劃線填彩、拼貼及鑲嵌工藝一起使用,使制作出來的器物紋飾非常精美漂亮。
絞胎工藝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受漢代漆器的木紋工藝影響而發(fā)展起來,另一種說法是受唐代金銀器紋飾的影響而創(chuàng)造的。
二、絞胎品牌響徹唐宋
現(xiàn)在比較公認的說法,絞胎陶瓷最早出現(xiàn)在河南鞏義窯,這種制造方法從唐代開始,一直到宋金時期都有燒造,元以后漸趨沒落。在唐代,生產(chǎn)絞胎陶瓷 的窯口除了河南鞏縣窯外,還有山東淄博窯、陜西黃堡窯等,五代時期有浙江上林湖地區(qū)的越窯、山西介休窯等,北宋到金代則有河南焦作當陽峪窯、江西吉州窯、 山西渾源窯等。
唐代的絞胎陶瓷實用器非常多,形制主要以碗、盤、杯、缽、壺、硯、枕、罐等小件為主,其中可見使用磨痕,偶爾也有俑之類出現(xiàn)。
唐代絞胎陶瓷一般多使用單色釉,以黃釉較多,也有綠釉或單色釉中加彩的,但一般較少見。其中有一種細絞如頭發(fā)絲般的絞胎器工藝非常精妙,可惜完整的難以見到。絞胎也有不上釉的,如常見的綞丸、絞胎硯等。
在唐至五代時期,鞏縣窯絞胎陶瓷就有裴家、杜家等著名制瓷作坊出現(xiàn)。宋金時期,河南焦作的當陽峪窯的絞胎也是名噪一時。當陽峪窯與唐代相比,胎 土更細膩,溫度更高,瓷化程度也更高。主要以白、黑兩色胎土為主,施透明釉。當陽硲窯絞胎的紋飾主要以羽毛紋為主。做工與燒制都很精細,也是我國宋金陶瓷的一個杰出代表。
宋金以后,由于戰(zhàn)亂與國力的不斷下降,當陽峪窯火衰退,至元時絕跡,絞胎陶瓷完全沒落了。上個世紀以來,絞胎陶瓷在中國重新得到關(guān)注。如今,絞胎瓷在消失六百多年后,又在它的故鄉(xiāng)起死回生。
三、表里如一的君子之風
拿起幾片絞胎陶瓷標本來觀察,可以看到瓷器內(nèi)部的紋路,與外部渾然一體,可謂表里如一。
孟子有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表達了對君子本色的尊敬與欣賞。而絞胎陶瓷內(nèi)外相通、表里如一的特點,正是古時文人雅士“君子情懷”的象征。它的這種特性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相傳宋代詩人蘇軾在首次拜訪自己岳父時,送的就是親自到河南定制的絞胎陶瓷。
這落梅驚風、淡淡如菊的絞胎陶瓷,正如高風亮節(jié)、肅肅如松的君子。歲月會讓表面的美麗紋飾變得斑駁,而永遠不會被磨蝕的,是純粹的內(nèi)在與不滅的風骨。
四、君子和而不同
絞胎瓷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質(zhì),它表里如一被稱為“瓷中君子”,每一件絞胎瓷紋飾都不盡相同,被詮釋為“君子和而不同”。中國當陽峪絞胎瓷研究所所長孟凡斌表示這種說法是來源于它的工藝特性,絞胎瓷由幾種不同的泥巴融合在一起,很和諧。
失傳數(shù)百年,誰人復活?
當陽峪絞胎瓷器技法,自宋代之后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已失傳數(shù)百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種技藝是在日本復活并用在陶藝上,復活者就是日本的小山富士夫。
小山富士夫上世紀30年代曾來焦作,但卻與當陽峪古瓷窯址擦肩而過。因為,當時小山從日本到焦作,是為了考察焦作西 部月山一帶宋代古窯遺址。那時的他,并不知道當陽峪窯的存在。好幾年后,卡爾貝克給他寄去了《關(guān)于焦作陶瓷器的記錄》,還有當陽峪絞胎瓷的殘器和一些碎片 的照片,本意是想請他看一看那是不是失傳已久的古中國的一個瓷種——絞胎瓷。
小山富士夫慧眼識珠,他僅憑考察報告和照片上的殘器碎片,便感受到當陽峪絞胎瓷技藝的獨特魅力和價值,撰寫了《北宋修武窯》一文,把當陽峪絞胎瓷介紹給了日本陶藝界。
這件事有點不可思議,三個外國古陶瓷專家的交流陰錯陽差,考察過當陽峪古窯遺址的司瓦洛和卡爾貝克,只是做了做學 問。沒考察過當陽峪古窯遺址的日本人,卻讓當陽峪絞胎技藝在日本開花結(jié)果,絞胎技藝最終成為日本陶藝界引以為榮的一種技法,還有了一個日本名字——“練上 手”。其中兩位陶藝大師——松井康成和伊藤赤水,藝術(shù)成就最為顯赫,他們在享有國際聲譽的同時,也被日本當做“國寶”。
與日本相比,國內(nèi)是另一種情形。當陽峪古窯遺址及其歷史文化價值由于陳萬里等專家的考古發(fā)現(xiàn),逐步被人們所認知,古窯遺址表層的瓷器碎片,被收藏愛好者席卷一空。但絞胎瓷技藝的復活,卻無人問津。
直至上世紀80年代后,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梅健鷹教授及焦作本地的多家企業(yè)和個人,才先后投入到復活絞胎瓷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