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zhì)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nèi)經(jīng)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fā)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jié)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是漢文明展示的瑰寶。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瓷器是漢族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造。謝肇制在《五雜俎》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當時出現(xiàn)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磁州窯產(chǎn)量最多所致。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使用瓷器稱謂的史料。
一、越古越好
陶瓷是民間最廣為熟知的古董,不少人認為,燒制年代越久遠的陶瓷一定越值錢。不過,在專業(yè)收藏家的心里,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姑且不論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古瓷里邊有多少贗品,哪怕我們假定這件古瓷是真品,其價格也未必就一定很高。譬如,在陶瓷文化里邊屬于比較早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雖然老,但其工藝水平和觀賞價值均與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念相差很遠,因為來自這段時期的陶瓷制作工藝、造型和裝飾實在過于粗糙和簡單,難以獲得市場的普遍認可,更不會有多少升值空間。
二、以文物等級論價
前面說過,不是所有老東西都具有投資價值。因此,把文物等同于可以用來投資的收藏品也是不對的。一件陶瓷,能夠成為文物,不是因為其市場價值所決定的,而是其具有某種科學價值和歷史研究的價值。我國現(xiàn)存文物,是按其年份長短、藝術(shù)水平高低、學術(shù)價值、科學價值等不同情況,來劃分標準的。有些陶瓷,譬如仰韶文化階段的一些粗陶,在文物評定上達到了等級標準,但流通到市場上的價值卻不見得很高。加上珍貴文物是法律禁止買賣的,我不建議個人收藏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文物陶瓷。
三、越貴越好
不要說收藏古董,就算是到商場上去購買任何東西,也不能單憑價格去衡量這件商品的收藏價值。這是因為一方面,不誠信的賣家有可能利用市場信息的不對稱,高價轉(zhuǎn)手一些沒有價值或者價值不高的商品;另一方面,賣家本身對這件商品價值的認知能力也可能影響到其定價的標準,尤其是面對陶瓷古董這種非常特殊的商品,需要經(jīng)過非常專業(yè)的鑒定才能認識其價值所在。遇到不懂裝懂的賣家,他們常常會把一些贗品當成真品來賣。此外,在缺少參照系或者足夠市場競爭的情況下,交易價格也容易冒虛火?梢,遇到標價過高的陶瓷,我們反而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四、凡稀則貴
認為“凡是存世稀少的陶瓷,市場價值必然很大”,與“越古越好”的認定標準犯的是同樣的錯誤。影響一件陶瓷市場價值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收藏古瓷器,其來自哪些重要的窯口?造型是否獨特?紋飾是否精美? 當這些不特定的條件均具備的前提下,這類作品的存世數(shù)量有多少,才會成為市場對其進行定價的重要參考。反之,如果其它必要條件均不具備,或者大部分不具備,那么這類陶瓷就算存世只有一件孤品,也不會有很高的市場價值。
五、必須完好無損
這實際討論的是一件陶瓷上的瑕疵對其市場價格的影響。對于許多民間的收藏愛好者來說,他們的觀念都非常傳統(tǒng),認為一件陶瓷只要有地方破損了,其價格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毫無收藏價值。實際上,這是一種吹毛求疵的標準。陶瓷作為一種易碎品,雖然其保藏比書畫要容易得多,但是在運輸、展示和交易等各種移動活動中,都有可能因為不確定的意外而受損。尤其是對于一些有著幾百上千年的古陶瓷來說,其經(jīng)歷的天災(zāi)人禍、時代變遷就更多,能夠流傳至今已非常稀少,而能夠保管得完好無損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哪怕在一些國家級的博物館里邊,我們看到的也多是一些帶有各種瑕疵的殘品。對于名窯精品陶瓷來說,即使是殘片仍然價值不菲。
六、無款不好
沒有落款,即是無名作品。有些人認為只要是沒有落款的瓷品,都不會有很高的市場價值。實際上,這也是不對的。在中國陶瓷史上的許多重要時期,即使是官窯生產(chǎn)出來的精品瓷品,也是沒有落款的。根據(jù)考古研究,真正有官窯款瓷器始于明朝永樂年間,但因為當時是專為皇帝定燒的,產(chǎn)量不多,存世量更是極少,市場上也難得一見。在整個明清兩代,也存在大量無官窯款的瓷器,譬如空白期(正統(tǒng)、天順、景泰)、泰昌、崇禎,尤其在康熙前期,根本不允許使用本朝皇帝年號作為款識,這才出現(xiàn)了那時特有的“官搭民燒”的行業(yè)現(xiàn)象。這些無款瓷,同樣具有極高的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