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因為安全要素和展出條件缺乏,出土的包含高足杯9件、云龍紋蓋罐1件、云龍紋荷葉蓋罐2件、云龍紋帶蓋梅瓶3件、纏枝牡丹梅瓶3件和蕉葉紋花觚1件在內(nèi)的寶貴元青花,被用一米厚的鋼筋混凝土貯存?zhèn)}隱秘封存于地下,期間除了少量幾件借調(diào)去外地以及出國展出外,從未一起向觀眾展出。2010年,中央及地方政府出資5000多萬元,開端建造高安元青花博物館,2015年8月,保藏了35年的國寶總算與觀眾碰頭。
高安市地處江西省西北部,有著悠長的前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高祖期間,已經(jīng)建縣。唐時改為州,始命名為高安,并設(shè)置靖州。至元代,高安改州為路,歸瑞州路治。高安城自古就沿錦河而建,漕運非常興旺,商賈聚集手工業(yè)老練。
這兒曾是江西第二電機廠的廠址。1980年11月29日,時任高安縣博物館館長的劉裕黑接到一個緊迫電話:電機廠的工人在施工進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土窖,里面藏有很多的瓷器。劉裕黑接到音訊后立刻與四五個搭檔趕到工地,工廠工大家已自覺中止施工,將土窖維護起來。
為了保證文物的安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進行了連夜開掘,到第二天清晨才基本開掘結(jié)束。這是一個圓形窖藏,在窖藏上鋪了一層錫片,離地表深約1.6米,直徑約2米,器型大的罐子放置于土窖外表,翻開大罐,很多小件物品放置于內(nèi)部。其時清理出的文物裝滿了整整6個籮筐,共計瓷器239件,并被立即送往高安縣博物館保存保藏。
開掘后,其時的高安縣博物館館長劉裕黑、副館長吳萍生、考古組長熊琳等相關(guān)工作人員立刻對開掘文物進行研討。研討進程是漫長的,在比對很多的材料后,發(fā)現(xiàn)其間一件青花梅瓶與大英博物館館藏的元代無蓋青花梅瓶的造型、紋飾、胎質(zhì)如出一轍。“這是元代的東西!國寶出土了!”劉裕黑說,其時激動得“心臟都要蹦出來了”。
后來又通過專家的仔細比對研討,高安開掘的這批瓷器首要來源于景德鎮(zhèn)的窯口,還有龍泉窯、鈞窯、磁州窯的器物。其間最令人驚嘆的即是19件元代青花瓷器。從器型、繪畫、胎土等方面看都是那個時代的典型特征,是景德鎮(zhèn)元青花的代表。
令人矚目的元青花
青花瓷作為我國具有民族特征的瓷器,在國際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起源于唐代,開展至宋代幾近阻滯,直至元代才日臻老練。在遠銷至國際各地的青花瓷中,14世紀前后的青花瓷,以其精深的技能而享譽國際。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元青花瓷在國內(nèi)約100件,國外有200多件,首要散布在埃及開羅、伊朗德黑蘭、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英國、美國、日本的博物館、美術(shù)館中。其間土耳其和伊朗的保藏無論從數(shù)量上仍是質(zhì)量上均可謂國際保藏之冠。
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在大維德基金會所藏青花瓷中,發(fā)現(xiàn)一對帶“至正十一年”(1351年)銘款的云龍象耳瓶,并將其從明代眾瓷器平分辨出來,認定為元代瓷器。1952年美國人波普博士在霍布遜的基礎(chǔ)上,比照土耳其和伊朗保藏的青花瓷后,將學術(shù)效果宣布在1952年版的《14世紀青花瓷器:托普卡帕·撒萊宮所藏一組我國瓷器》和1956年版的《阿德比爾神殿保藏我國的瓷器》中,并將與之類似的、14世紀在景德鎮(zhèn)出產(chǎn)的青花瓷都歸作“至正型”青花瓷———元青花瓷器研討的前奏才真正擺開。
青花瓷萌生于唐,但因為胎質(zhì)疏松,瓷化程度低,故有專家稱之為“白釉藍彩陶器”。到了元代后期,景德鎮(zhèn)窯選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借鑒磁州窯和吉州窯釉下彩繪技能,引入西亞“高鐵低錳”的鈷料,才將青花瓷器創(chuàng)燒成功。
元青花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壯、畫風豪宕,繪畫層次繁復,被稱為我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倫敦佳士得舉辦的“我國陶瓷、技能精品及外銷技能品”拍賣會上,以1400萬英鎊拍出,加傭錢后為1568.8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3億元,創(chuàng)下了我國藝術(shù)品在國際上的最高拍賣紀錄,也開端令元代青花瓷器走進更廣泛的群眾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