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民各自發(fā)明了陶器,中國先民獨自發(fā)明了瓷器。中國的瓷器生產(chǎn)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品種繁多、質(zhì)地優(yōu)良,歷來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稱頌和喜愛。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其續(xù)寫了燦爛的陶瓷文化,尤其在“康雍乾”時期,陶瓷燒造技藝達到了前所有未的高度。盛世藏友為大家整理了故宮博物院藏的精美的清代瓷器,趕快欣賞一下吧!
青花花鳥紋蓋罐
清順治
高47cm 口徑20.6cm 足徑20.4cm
罐直口,短頸,豐肩,圓腹,腹下漸收,砂底。傘形蓋。罐通體以青花裝飾,蓋面繪牡丹、竹、菊圖案,頸部飾倒垂的變體蓮紋,頸肩交接處平行細線兩周。器身一面繪一只長尾雉雞獨立于山石之上,仰首翹尾,似高聲鳴叫;雉雞上方盛開著兩朵飽滿的雙犄牡丹花。罐的另一面繪有竹雀紋。
此罐胎體潔白,造型敦厚端莊,釉面光潤,白中微微泛青。紋飾生動活潑,充滿生機。青花藍中泛灰,有水墨畫之效果。由于順治朝青花器傳世品較少,因此,這件花鳥蓋罐顯得分外珍貴,是研究順治朝瓷器的重要實物資料。
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
高5.2cm 口徑11cm 足徑4.4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壁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裝飾。足內(nèi)施白釉,有胭脂彩雙方欄“康熙御制”圖章式款。
琺瑯彩瓷器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據(jù)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chuàng)制的新瓷器品種,m瑯彩盛于雍正、乾隆時,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zhèn)御窯廠特制,解運至京后,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jīng)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
康熙朝琺瑯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瑯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于當時的銅胎畫琺瑯器。此碗在寶石藍地色的襯托下,以紫紅、金黃、草綠色繪就的纏枝牡丹顯得格外嬌美,具有康熙朝琺瑯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黃地琺瑯彩梅花紋碗高
6.2cm 口徑12cm 足徑4.6cm
碗口微外撇,弧壁,圈足。內(nèi)壁白釉無紋飾。外壁施黃彩地,純凈無瑕,上繪梅花一株,虬枝橫斜,紅、白兩色梅花嬌美艷麗,一側(cè)題五言詩:“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詩句上首署篆印“先春”一方,下首有“壽古”、“香清”二印。底足內(nèi)藍料彩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琺瑯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創(chuàng)燒后一直被視為名貴的宮廷御用瓷器,深受歷代皇帝的珍愛。雍正時,琺瑯彩瓷的燒制更為皇帝重視,燒制時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親王的主持下,分別于清宮造辦處、圓明園造辦處及怡親王府三處設窯燒制。其繪畫多出于清宮如意館畫師之手,精妙絕倫,形成了融詩、書、畫為一體的藝術(shù)風格,使琺瑯彩工藝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此碗仍沿用了康熙琺瑯彩的色地裝飾手法,與繪畫相結(jié)合,設色艷麗,繪畫精細。
五彩蝴蝶紋瓶
高44cm 口徑12cm 足徑13cm
瓶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通體白釉五彩裝飾。頸中部繪如意頭紋、錦地朵花、圓點紋各一周,頸、肩相接處繪錦地如意紋一周,肩下至足部繪飛舞的彩蝶,間以蜻蜓,外底青花雙圈內(nèi)繪靈芝。畫工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彩蝶三五成群、或聚或散的景致,極盡寫生之妙。
康熙五彩是清代彩瓷中的名品,享有極高的聲譽,素有“康彩恢奇”、“康熙彩硬”之品評,與后來具有柔和感的粉彩迥然不同。由于五彩采用單線平涂法施彩,彩料濃艷深厚,透澈瑩亮,彩燒溫度較粉彩略高,畫面給人以艷麗、堅硬的感覺,因而又有“硬彩”之稱?滴跻院,隨著粉彩瓷器的盛行,五彩瓷器少有生產(chǎn),且康熙五彩往往被作為摹古的對象,故康熙五彩又被稱作“古彩”。清末寂園叟《陶雅》曰:“康窯彩畫,往往官窯不如客貨,亦一奇也。官窯力求工細,下筆不肯茍率,自奇所長。客貨信手揮灑,老筆紛披,時或有獨到之天趣,令人不可方物。”“客貨”即民窯燒造的器物。
康熙五彩瓷器造型豐富多樣,特別是大件的鳳尾尊、棒槌瓶、梅瓶、玉壺春瓶、觀音尊、油槌瓶等,均以古樸、凝重、挺勁見長。其裝飾題材極為豐贍,且多“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此瓶滿繪蝴蝶,“蝶”與“耋”諧音,“耋”意為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以“百蝶”寓長壽之意。
康熙五彩蝴蝶紋瓶以斑斕的色彩、細膩的畫風描繪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圖畫。每只蝴蝶的姿態(tài)和敷彩均不相同,有的采用青花加彩使圖案具有立體效果,有的在綠色蝶翅上點綴黑彩魚子紋,還有的在蝶翅的紅色斑紋上施以熠熠生輝的金彩。青花與釉上紅、黃、藍、褐、黑、紫、綠等諸彩相結(jié)合,整個畫面五色繽紛,光彩奪目。
康熙五彩以加施黑彩、金彩者為上品,此件蝴蝶紋瓶從施彩到繪畫都頗具代表性。
郎窯紅釉觀音尊
高45.5cm 口徑12.7cm 足徑14.4cm
尊撇口,短頸,圓肩,長斂腹,近足處外撇,圈足。外施紅釉,里口和底部施蘋果綠釉。
此器風格樸實,造型端莊規(guī)整,釉色紅艷光亮,是康熙時郎窯紅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郎窯紅系以康熙時江西巡撫郎廷極的姓氏命名,實乃仿宣德紅釉,但比宣紅釉更鮮亮,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質(zhì)光澤,絢麗奪目,是我國名貴的銅紅釉中呈色最鮮艷的一種。郎窯紅的特點是釉汁厚,釉面除大片紋外還有不規(guī)則的牛毛紋,器物脛下部至底邊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而近于黑紅,器物口部釉薄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淺紅色,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郎窯紅以銅為著色劑,在1300℃以上的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傳統(tǒng)的郎窯紅對燒成氣氛和溫度要求很嚴,燒制一件成功的制品十分困難,所以又有“若要窮,燒郎紅”之說。
天藍釉獸面紋螭耳尊
高22.5cm 口徑11.9cm 足徑11.7cm
尊口微撇,口、足徑度相若,圓腹,圈足外撇,頸部兩側(cè)對稱置螭耳。里施白釉,外施天藍釉,通體飾仿古銅器紋飾夔龍、夔鳳、饕餮、回紋等。底白釉青花楷書“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尊造型渾厚、端莊,釉色晶瑩淡雅,反映出康熙時瓷器制作工藝已相當成熟。
屬于高溫顏色釉,從天青釉演變而來,創(chuàng)燒于清康熙年間,色調(diào)似天空之蔚藍色,故稱“天藍釉”。天藍釉含鈷量在1%以下,釉里的銅、鐵、鈦等金屬元素對呈色均有影響,其呈色之穩(wěn)定可與豇豆紅媲美。
豇豆紅釉菊瓣瓶
高20.3cm 口徑5.2cm 足徑4.2cm
瓶撇口,細長頸,圓肩,肩下漸收,圈足。因近底處凸雕一周細長的菊瓣紋,故稱菊瓣瓶。通體施豇豆紅釉,釉色滋潤淡雅,呈現(xiàn)出深淺變化的粉紅色,其間夾雜少許綠色苔點?谘芈栋咨ス。底部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紅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的長沙窯。元代始成功地燒制出紅釉器物。明代永樂、宣德時燒制出著名的“寶石紅”釉。清代康熙時,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先后燒制出郎窯紅、豇豆紅和霽紅。其中以豇豆紅的燒制難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萬千變化,人們贊其“綠如青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
豇豆紅釉因燒制困難,故基本無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此菊瓣瓶釉色明艷勻凈,是豇豆紅釉中難得一見的上乘之作。
豇豆紅釉是創(chuàng)燒于清康熙時期的名貴的高溫銅紅釉,因其呈深淺變化的粉紅色,有時摻雜綠斑或色暈,恰似豇豆色澤,故名。又有“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臉”等美名。
孔雀綠釉花觚
高27.5cm 口徑19.9cm 足徑7.5cm
觚侈口外撇,頸部細長,長脛,近足處外撇,圈足,無款。通體施孔雀綠釉,開細碎紋片,頸、腹及腹脛相接處各刻弦紋兩道。
此觚造型仿古銅器,裝飾簡潔,釉呈青翠色,釉面玻璃質(zhì)感強,是一件精美的陳設瓷。
一種呈色翠綠透亮似孔雀羽毛的低溫色釉,又稱翡翠釉、吉翠釉,最早見于宋代磁州窯,以銅為著色劑,釉色有深、淺兩種。明代正德時期孔雀綠釉的燒制達到鼎盛階段,色澤青翠鮮艷。清代康熙年間孔雀綠釉極為盛行,釉色深重蔥翠,也有的色淺淡而鮮艷。其釉面薄厚不同,但均開有細碎紋片。
分水亦作“混水”,青花施彩技法之一。在勾好的輪廓線內(nèi),用含水量為82-96%的青料填色謂之分水。分水時以蘭花頭筆吸滿料水,依照所畫輪廓進行填色,色分深淺,料水也有濃淡。青花料水可分為五種、七種或九種不同深淺的色階,如同國畫的“墨分五色”。
仿成化款青花團鳳杯
清康熙
口徑9cm 足徑3.9cm 高13cm
杯敞口,體瘦長,圈足。杯身繪三組團鳳紋,近底處繪礁石海水紋。足底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明成化年制” 三行六字楷書款。
此杯為清康熙時仿成化款瓷器的精品,胎質(zhì)細膩,紋飾構(gòu)圖疏密有致,青花淡雅清幽,極富裝飾性。
釉里紅四魚紋水丞
高8.3cm 口徑6cm 足徑5.3cm
丞斂口,圓腹,臥足,形似缽。內(nèi)外施青白釉,足沿無釉。外壁飾釉里紅游魚,姿態(tài)各異。外底心有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款。
釉里紅是康熙時瓷器的重要品種之一。
文房用具之一,用以貯水,器形大多口底相若,扁腹。兩晉時期燒制的青釉水丞有蛙式者。唐代越窯燒制青釉水丞,有蛙、蟾蜍式。長沙窯則燒制釉下彩及三彩水丞。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窯燒制了各式水丞,有青花、釉里紅、五彩、粉彩、天藍釉、粉青釉、紅釉、仿官、仿哥釉等品種。除瓷制外,還有玉制水丞。
斗彩勾蓮菊瓣尊
高25.7cm 口徑22cm 足徑15.6cm
尊撇口,圓腹,高圈足外撇。整個器型作菊瓣式。器型規(guī)整端莊,器外以斗彩繪豎向勾蓮花紋,構(gòu)圖新穎別致,色彩淡雅,底青花雙圈內(nèi)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雍正斗彩系仿明成化斗彩工藝制作,在紋飾布局、色彩配合及填彩工藝方面都進了一步。其突出表現(xiàn),一是成功地模仿了成化斗彩雞缸杯、天字罐等器物,有的已達亂真的程度;二是雍正時期盛行粉彩,突破了以往單純的釉下青花與釉上粉彩的傳統(tǒng)工藝,將釉下青花與釉上粉彩相結(jié)合,使斗彩更加清新雅致。以花鳥人物為裝飾題材的雍正斗彩,釉下青花勾線,釉上填繪各種色彩,均填彩準確,不出邊線,且追求色彩的變化,在一朵花內(nèi)填以紫紅黃綠青等多種色彩,反映了雍正斗彩制作工藝已經(jīng)相當成熟。
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結(jié)合的彩瓷品種。始見于明代宣德年間,真正的斗彩則成熟于明成化年間。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種,多則達六種以上,色彩較鮮艷。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雙勾出花鳥、禽獸、人物的輪廓線,施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窯經(jīng)低溫燒成。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為主,大件瓷器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為代表。
藍料彩山水圖碗
高5.5cm 口徑10cm 足徑3.9cm
碗撇口,深腹,圈足。內(nèi)壁無紋飾,外壁一面以藍料彩繪山水景色,另一面以墨彩題七言詩兩句:“翠繞南山同一色,綠圍滄海綠無邊”。詩句上首鈐胭脂彩陰文“壽古”篆書印一枚,下首鈐胭脂彩陰文“山高”、陽文“水長”篆書印二枚,圈足內(nèi)藍料彩雙方框內(nèi)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此碗的繪畫極精致,在傳世的雍正琺瑯彩瓷中屬上乘之作。特別是碗外壁通體以藍料彩繪畫,畫面上峰嶺巍峨,松柏蒼翠,漁帆點點,山水一色,意境深邃。江水上方空白處題七言詩兩句,詩情畫意,相得益彰。
據(jù)目前所知,在傳世的雍正琺瑯彩瓷器中,通體以藍料彩繪畫的瓷器,除故宮博物院有收藏外,僅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藍料彩山水圖碗與藍料彩山水圖盤兩件,另在日本出版的《陶瓷全集》中曾見到一件藍料彩山水茶壺,收藏在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
粉彩鐘馗醉酒像
清康熙
高16.8cm 底長29cm。
鐘馗依山石而坐,頭戴黑色軟冠,身穿朱彩描金海水云龍紋蟒袍,腰系黃色絲帶,足蹬白底黑靴。他左臂倚著一仿宋官窯酒壇,右手持杯,兩眼微閉,醉意朦朧,自得其樂,背后有一紅蝠紋瓶。山石后側(cè)刻陰文 “康熙年制”四字楷書款。人物生動傳神,釉彩濃淡相宜,華美自然。
自古以來,鐘馗多以猙獰可怖的面目示人,常手持利劍,捉拿妖魔鬼怪。后來,鐘馗逐漸演變成為迎富、納福的吉祥神人。此瓷像的塑造風格與傳統(tǒng)的鐘馗形象不同,更富有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其醉態(tài)使人覺得和藹可親,詼諧可愛。彩瓷中的塑像以三彩居多,粉彩少見,鐘馗像更為稀有,此件為康熙彩瓷中的珍品。
此像在清宮內(nèi)長期被尊為庫神,享受供奉,清晚期曾流出宮廷,后被發(fā)現(xiàn)于隆福寺一古玩店,又被迎回紫禁城。
粉彩八桃天球瓶
高50.6cm 口徑11.9cm 足徑17.7cm
瓶直頸,腹碩圓,圈足,俗稱天球瓶。胎體潔白,釉質(zhì)粉潤如雪,胎釉渾然一體,修胎極為規(guī)整。用粉、綠、白、褐等色,采用沒骨畫法在瓶體上繪出濃淡相間、層次清晰而富有立體感的桃樹、月季各一株。桃干茁壯,枝頭結(jié)蟠桃8個,果實飽滿,枝葉葳蕤。樹旁襯月季,輕盈俏麗。瓶底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秀美,花紋疏朗,清新悅目。碩果嬌花在細潤晶瑩的白地襯托下華而不俗。
畫面內(nèi)容含“蟠桃獻壽”之意。粉彩八桃天球瓶是雍正年間杰出的彩瓷器,也是景德鎮(zhèn)窯優(yōu)秀的陶瓷作品,它代表了當時制瓷業(yè)高度發(fā)展的工藝水平。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nèi)容方法一:請點擊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發(fā)送給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們的資訊,請點擊右上角查看官方賬號并關注我們---------古董文物鑒定、拍賣、交易、征集(香港、大陸歐美等全球拍賣)金牌藝術(shù)品經(jīng)紀人馬經(jīng)理:159-6266-9577送拍郵箱:3252426232@qq.com本站微信公眾平臺歡迎您的關注
傳承中華文化,開發(fā)歷史價值微信訂閱號:mjj199312名稱:時間里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