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網興旗下網站: 中華陶瓷網  中國瓷都德化網  德化陶瓷商城  網興網絡
中華陶瓷網——德化陶瓷頻道
資訊 企業(yè) 產品 供應 求購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頁 展會 人才 商城 圖庫 電子雜志 陶瓷技術 行業(yè)百科 營銷管理 名家名瓷 論壇
頻道首頁 歷史文化 名家名瓷 最新動態(tài) 德 化 窯 名瓷展會 德化瓷譽
瓷博物館 陶瓷郵票 陶瓷著作 陶瓷教育 陶瓷旅游 收藏鑒賞 德化概況
歷代陶藝名家:
蘇學金 何朝宗 顏俊高
何朝宗
現(xiàn)代陶藝名家:
楊劍民 于仰賢 陳仁海
陸斌 何炳欽 田鴻喜
曹春生 陳敏 郭國基
德化陶瓷企業(yè)
 

發(fā)布:2014-8-25 9:57:44  來源: 廣州日報(廣州) [字體: ]
傳統(tǒng)德化瓷要重塑經典
《唐韻·如意》
傳統(tǒng)德化瓷要重塑經典
《院》
傳統(tǒng)德化瓷要重塑經典
《今天的陽光很溫暖》
傳統(tǒng)德化瓷要重塑經典
《漢戲·拱鎖》
傳統(tǒng)德化瓷要重塑經典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表示—

 

文、圖/記者 劉麗琴

興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德化白瓷是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產品,十八世紀的法國人特意為它創(chuàng)造出一個專有名稱—“中國白”。然而,這曾經引發(fā)了歐洲“廚房革命”的“中國白”,今天卻未能進入陶瓷的主流—它面臨著如何推陳出新的問題。自本月20日起,“福建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在廣州嶺南會舉行,前來參展的“蘊玉瓷莊”第四代傳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就德化瓷的傳承與發(fā)展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

千年瓷都呼喚新圖像

德化,這個與江西景德鎮(zhèn)和湖南醴陵齊名、以潔白釉質和唯美瓷雕盛名的“瓷都”,名家輩出,陶瓷世家亦很多,但百年老店卻只有“蘊玉瓷莊”這一家。

作為陶瓷世家的傳人,蘇獻忠卻表示,自己16歲才開始接觸德化陶瓷,25歲才正式接過瓷莊的重擔,并沒有認真學過自家的技藝,父親蘇玉峰也沒有手把手地教,而是任由他自由無拘地創(chuàng)作。蘊玉瓷莊’最大的特點就是叛逆,一直脫離德化陶瓷傳統(tǒng)的主流。德化瓷塑的主流是雕塑宗教佛像,大師首推明代的何朝宗,其經典作品以觀音、羅漢等佛教人物居多,形成了‘何派’風格和標識,也成為德化瓷塑藝術的傳統(tǒng)。但在他人都致力于人物創(chuàng)作之時,我的曾祖父蘇學金卻以《瓷梅花》拿回了國際大獎,同時開始做英式的瓷文化園林;祖父蘇勤明則多以神話故事和歷史典故為題材,像《蘇武牧羊》,后期更融入與時代有關的題材,比如知青上山下鄉(xiāng)之類;父親也是多面手,擅長做英式花卉以及人物,研究燒制‘高薄度’的薄胎瓷塑產品;到了我,強調的則是情感。現(xiàn)在德化仍然傳承著何朝宗的捏、塑、雕、刻、刮、接、貼等技法和紋飾,但缺乏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仿古,談不上創(chuàng)新,我認為德化陶瓷目前需要的是重塑新經典,呈現(xiàn)新圖像。”

孤獨前行的超級“潮男”

確實,在蘇獻忠的作品里,幾乎找不到德化傳統(tǒng)瓷塑藝術的身影,極具顛覆性的題材、現(xiàn)代的綜合性手法,營造出一種濃濃的人文意境,或神秘,或孤獨,或拙樸,或悠然,讓人流連,心生感慨。

采訪中,蘇獻忠不斷強調,要從既定的傳統(tǒng)模式中走出來,大膽運用現(xiàn)代視角,創(chuàng)造出新圖像,通過創(chuàng)作傳達出情感,才能與觀者共鳴。他并不避諱自己在德化很孤獨,“我所追求的和其他人不一樣,他們想的就是如何把觀音像傳承好。”這份孤獨,也正好是藝術創(chuàng)作所力求的“虛靜”,因此蘇獻忠自稱“宅男”。“我一天到晚都窩在工作室,常年如此,舒服自在,做自己的‘山大王’。”他說。

身體的“宅”卻絲毫不影響蘇獻忠作品的“潮”。其間,他經歷了兩次轉折:一是接受學校的寫實教育回來,對于德化民間那種沒有精確的比例、沒有緊密的結構、沒有形式邏輯的“吳帶當風”的藝術風格心生叛逆,他以西方現(xiàn)代的寫實手法創(chuàng)作了不少瓷塑作品,但很快就加以摒棄:“西方的寫實雕塑適合青銅、大理石等材質,而德化陶瓷質感瑩潤,線條柔和,用來塑造太硬朗、寫實的東西不和諧,缺少神韻,何朝宗觀音像正是符合這種材料才成就一種經典。”二是,蘇獻忠意識到,題材、技法的變化以及人體結構比例的應用,都只是具象上的進步,這種突破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顯得太小、太具體,只有拋開具象,在有形中塑造無形,通過作品表達情感、展現(xiàn)意境,才是真正的創(chuàng)新。

現(xiàn)在的蘇獻忠逐漸開始“忘形”,從文學、哲學等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賦予作品內涵和神韻。因此,看蘇獻忠的仕女瓷塑—《衾》系列里那些或坐或躺在棺槨之上奏樂的古代仕女,或者《宮》系列里那些發(fā)髻高綰的年輕女子,她們容顏美麗,臉上卻沒有悲喜,隱喻著中國古代女性沒有話語權,生命和才情遭受禁錮,渴求解脫;借鑒漢代說唱陶俑創(chuàng)作的《漢戲》系列,那些拙樸粗獷的人物形象,已經去掉德化陶瓷視覺上一切細節(jié)的修飾,只用細膩的面部表情,配以夸張的動態(tài);而在《獨釣寒江雪》、《醉臥長安》、《青松白云》等作品中,人物身體已經沒有具象表現(xiàn),整個作品卻意趣橫生、詩意盎然。蘇獻忠覺得,對于一個人物的表現(xiàn),強調的是一種氣味性的東西,而不是像與不像。蘇獻忠將現(xiàn)代性的解讀和傳統(tǒng)的意象風格發(fā)揮到極致,令他的瓷塑煥發(fā)一種“潮”味。他也自稱“潮男”,說:“我比我的學生還潮,不僅可以用意境來做雕塑,還會做卡通、Q版的雕塑。”像雕塑《樹的故事》系列,長著一雙精靈耳朵的生物棲息在樹上,很動漫。蘇獻忠說,這組作品希望能引起人對自然生態(tài)的反思。

對話

蘇獻忠

不讓仕女再是空殼

廣州日報:您的作品常用現(xiàn)代手法營造出一種詩意。您會從哪些藝術和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

蘇獻忠:我很喜歡文學中那種寂寞孤獨的感覺。孤獨可以說就是我現(xiàn)在常有的心境。

所有創(chuàng)作都來源于個人生活、情感和體驗。而閱讀、喝茶、聽音樂、與朋友聊天,從中獲得感觸,也能產生靈感。我平時喜歡閱讀,愛好文學和哲學類書籍。我也寫些詩。現(xiàn)在年齡大了,我還隨身帶著記事本,記下一閃而過的念頭、感動,也會畫下一些只有我自己能看懂的草圖。

廣州日報:您的仕女題材作品很多,有什么原因嗎?

蘇獻忠:早期我雕塑了很多羅漢的題材,就想轉向女性題材。剛開始只能說是為了改變而改變,但越往深層次方面去想,就不再是當時的出發(fā)點了。我發(fā)現(xiàn)雕塑比較少關注女性,對女性的描述和呈現(xiàn)也局限于一個美女、一個空殼、附加一個名字,而不是從人性的角度去闡釋。中國歷代女性柔弱無力、籍籍無名,留下名字的“四大美女”也不過是被當成陰謀的手段和政治的籌碼,猶如一個物件。所以我做了《衾》系列,將這些年輕、優(yōu)雅的仕女置于棺槨上。但令我沒想到的是,觀賞者的感受比我更強烈。這也讓我領悟到,我的思想、感慨作為一種圖像呈現(xiàn)后,能讓觀者停下來思考,這才是重要的。我正在醞釀一個新系列,叫《一路走來》,希望塑造出從古到今的女性,展示她們的變化。目前已經做到民國時期,與張愛玲、林徽因這些時代女性隔空對話,她們身上具有的獨立人格能讓人產生共鳴。

“白”是德化陶瓷的生命力

廣州日報:德化陶瓷歷來以胎釉取勝,在造型上,您認為要做怎樣的改變呢?

蘇獻忠:德化陶瓷走到現(xiàn)在,造型和圖像上必須要有突破,呈現(xiàn)新的精神面貌,反而那種工藝性、雕刻性的東西我覺得需要去掉。

廣州日報:德化白瓷之“白”在藝術呈現(xiàn)上會不會顯得單調?與定窯中的白瓷相比,又有什么不同?

蘇獻忠:德化特殊的瓷土造就了白瓷。德化白瓷呈現(xiàn)出不同的白,有“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德化陶瓷如果失去白就沒有生命力,“白”象征著單純、圣潔、高貴,讓人心靜,就看你怎么去表達。近些年,也有各種不同的釉料涌現(xiàn)出來,但也只是輔助性的,讓品種更豐富一點。

德化窯在鼎盛時期,雖然也燒制碗、盤、杯、壺、爐等日常瓷器,但還是以瓷塑人物最負盛名。而定窯以器型取勝,裝飾手法為印花、刻花,兩者的區(qū)別還是很大的。

模具制作不影響收藏價值?

廣州日報:德化陶瓷曾引發(fā)歐洲的“廚房革命”,大英博物館內收藏了不少德化陶瓷,但在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上,它的價值似乎一直被低估,這種“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xiàn)象怎么解釋?

蘇獻忠:以前德化陶瓷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出口貿易到歐洲,帶去的是東方特色的東西,這其中蘊藏著一種非常強大的文化自信。但現(xiàn)在德化總體創(chuàng)作沒有更新,大家還是在做觀音像,又無法超越何朝宗。德化陶瓷亟須重塑經典,但至于新的經典到底為何?可能要二三十年后才會明了。

廣州日報:處于價格洼地的德化陶瓷,是否有收藏潛力?

蘇獻忠:我還是認為,必須有新圖像才有收藏潛力。對于收藏者,我建議,不妨收藏年輕人的作品,價位合適,十年二十年后他們成了大師,收藏者不是更有成就感?

廣州日報:德化瓷雕制作中會使用模具和灌漿,相比其他采用手拉坯的藝術陶瓷,會不會影響其收藏價值?

 

蘇獻忠:我覺得這跟機器制作沒有關系。很多高價的奢侈品牌的衣服和包包,不也是大量生產和復制?我認為,你要的是一份感動、考慮的是價格是否合適,而不是它的成本、是否模具制作。

大家

簡介

蘇獻忠,又名珠莊,1968年生,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其作品《何簫》、《“誤”讀水滸》、《思》、《水滸108將》、《漢戲》等獲得國家級金獎;《江南絲竹》、《聽松,聞濤》等獲得國家級銀獎。作品參加過荷蘭阿姆斯特丹內格勒博物館個展、亞洲東亞現(xiàn)代陶藝展以及中、日、韓“三國演義”現(xiàn)代陶藝展。

同樂
包郵特價:360
荷葉瓶
特價:499
輝煌騰達
特價:488
幽夢
包郵特價:1299
陸羽品茶
包郵特價:888
凌云騅
特價:488
自在春風
特價:599
歡天
特價:999
竹之語
包郵特價: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郵特價:699
煙雨江南
包郵特價:2999
上善若水
包郵特價:2660
 ·本類最新 更多...
關于我們  產品服務  幫助中心  法律聲明  誠聘英才  網站導航  友情鏈接  RSS定閱  新聞調用  聯(lián)系我們  訪客留言
 運營商:網興網絡科技 版權所有 (C) 2007-2008 中華陶瓷網 Ctaoci.com Cceram.com
電子郵件:service#ctaoci.com 聯(lián)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園科技大樓二樓 郵政編號:362500 閩ICP備05012475號
電話:0595-23555005 傳真:0595-23593359 廣告熱線: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 陶瓷供應業(yè)務QQ:5673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