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注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紫砂壺因其材料的特殊性、純手工工藝和古樸典雅的造型,從明代以來,一直受到茶人、文人的追捧。但近年來,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開發(fā)的名瓷茶具亦以其色彩斑斕、造型精美而闊步走進茶具市場且價格不菲——十幾萬一套者屢見不鮮。那么,不具透氣性的瓷茶具能否承載當代茶文化?會不會沖擊“一壺一茶”的紫砂?且看業(yè)內名家們“品茗雅談”。
正
江蘇宜興陶瓷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李斌——
瓷器屬堿性泡茶難及中性紫砂
相比五大名窯的瓷茶具,紫砂壺因其材料的特性、手工工藝的復雜性以及清晰的文化脈絡和文化底蘊,成為飲茶者、懂茶者、投資和收藏茶具者的首選。
五大名窯用瓷做壺如今已經比較普及,但紫砂壺相比瓷壺還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首先,茶具的歷史經歷了由繁至簡、由精到粗、由大到小的過程。茶具在漢代已經出現,但仍處于茶具、食具、酒器混用的階段;茶具專用始于唐代,陸羽撰寫《茶經》,從煮水、烹茶、飲茶到貯藏、清潔等,設計和規(guī)范了中國最基本的一整套茶文化樣式,有推行“茶道”的意圖。從飲茶的歷史看,當時唐宋的飲茶法是煮茶、煎茶、點茶,用的也是蓋碗、茶盞之類,真正以壺沖泡再分釃到茶盞、茶杯,是在明清。明清社會審美情趣力避浮華,主張回歸自然、返璞歸真,飲茶方式拋棄了唐宋時點茶、斗茶那一套繁瑣的工序,茶具上崇尚紫砂陶;
其次,從自身特性來看,紫砂陶表面不上釉,表面氣孔率達到百分之十,透氣而不漏水,“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夏暑不變餿”。盡管現實中沒有人會把茶葉放置太久,余茶也會倒掉,但紫砂這一特性,就像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極致,足以說明其貯茶的優(yōu)良性。又因為紫砂表面有吸水性,茶葉的香味也會滲留在壺里,所以為避免串味,紫砂講究一壺一茶;
再次,從酸堿度來說,經過檢測:瓷屬堿性,玻璃杯屬酸性,只有紫砂屬中性,泡的茶色、香、味最為醇正。
而瓷杯最明顯的優(yōu)點則是易洗滌、無茶垢、觀湯色賞心悅目,雖不具透氣性但不妨礙即泡即飲。如今五大名窯的瓷茶具在市場上的占有量越來越重,不過我認為這并不會對紫砂茶具形成沖擊,因為懂茶的人仍然首選紫砂壺,還不止買一把,就像上癮一樣,家里大大小小好幾把。
而且宜興紫砂還有著清晰的文化脈絡,具備成為收藏珍品的條件。它歷史不長,始于宋末,興于明,盛于清,每個朝代有哪些名家派別、器型如何、有哪些文人參與,都有史可查。紫砂壺身的印款、銘文,名家字、畫,都賦予了紫砂文化性、收藏性,藏家、商家甚至買斷某個名家好幾年的作品,就是看中它巨大的升值潛力。
當然,一套由名瓷大師設計和制作的茶具亦價格不菲,不乏幾十萬元一套,但市場上的瓷壺大多采用灌漿的方法,工業(yè)化、大生產,一個工人一天可以生產上千套茶具,因此價格低廉,迅速占領市場。紫砂略貴,貴在工藝復雜、產量小,即便是低檔紫砂,用模具來做,一個工人一天也只能做五六把,最后壺的表面仍需經手工打磨。
當然,對于普通的飲茶愛好者,紫砂茶具也并非高不可攀。目前紫砂的銷售模式,一部分走低端市場,非名家手工制作,價格比較低;一部分走高端人群,純手工、產量有限、名家原創(chuàng),制作者將其作為作品,而非產品。此外,紫砂泥礦雖然稀缺,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找到跟紫砂相媲美的材料,但其儲藏量豐富。媒體曾報道宜興至少還有6萬噸紫砂礦儲藏量,而且不少手工作坊也會積極“備荒”,加上紫砂壺不費料,制作時也不會造成浪費,可以說,幾百年內紫砂泥都無枯竭之憂。
現在市場上茶具的材料不斷推陳出新,有玻璃器皿、金屬,還有石雕壺,花樣繁多。但在快節(jié)奏的都市生活中,泡上一壺好茶,喝茶、品茶,尤其紫砂還有養(yǎng)壺的過程,茶禪一味,這種慢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到推崇。
反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龍泉青瓷傳承人徐朝興——
紫砂壺易積累茶垢不方便清理
作為地方的文化產業(yè)支柱,龍泉窯主要做藝術品,燒制小茶具也就是近十年、二十年來的事情。龍泉青瓷如綠玉,厚質厚釉,視覺上觀茶色很美麗;把玩上,龍泉瓷以釉取勝,觀賞時也是一種藝術享受;從清潔方面來說,瓷茶具易清洗、不串味,我見到不少宜興的紫砂大師都在家里用龍泉瓷茶具喝茶。
龍泉、浙江、上海等以前都是喝大碗茶,北方人喝茶是解渴、牛飲,龍泉窯歷史上燒制的也是大茶具、茶碗、茶盅。而廣東、福建等南方人愛喝工夫茶,蘊含著深厚的茶道、茶文化。隨著工夫茶的流行,南北茶文化的融合,龍泉青瓷做小茶具也是近十年、二十年來的事情。
名瓷打造的茶具,在把玩上也很有情趣,比如龍泉青瓷厚質厚釉,以釉取勝,青瓷綠玉,在增加茶色美麗的同時,既可眼觀又能上手把玩。龍泉青瓷的釉純天然,綠色環(huán)保,不含鉛,不像市場上一些打上金邊,做了貼花、烤花的釉上彩茶具。釉上彩是彩料在瓷器燒成之后繪制、二次入窯低溫燒制,含有鉛、鎘等有害金屬,長期使用等于慢性中毒;釉中彩和釉下彩,彩料直接在胎質繪制,涂上透明釉后高溫燒制,對人體無害,消費者一定要加以辨別。
紫砂壺只用紫砂泥就能制成,表面不上釉,有氣孔,保香、保味性能佳,但紫砂壺會起包漿,容易積累茶垢,不及瓷茶具清洗方便及泡茶不串味的特點。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苗長強——
鈞瓷茶具色彩斑斕
獨具藝術美
五大名窯的瓷器都屬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名瓷打造的茶具作為禮品瓷器、日用瓷器,藝術性強、外觀美麗、富有特定的文化內涵,一直很受市場歡迎。
一般來講,鈞瓷始于唐、盛于宋,器型以罐、盤、碗、缽之類居多。鈞瓷之美在于釉,相對于紫砂顏色主要呈紫色,比較單調,鈞瓷色彩斑斕,制成茶具有其獨特的藝術美。
雖然說紫砂茶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夏暑不變餿”的特點,但現在人們的飲茶習慣多元化,選擇茶具也是因人而異。而市場上千姿百態(tài)、百花齊放,五大名窯出產的瓷茶具也很常見,而且各有特色。名瓷制作的整套茶具,作為旅游產品和禮品,造型精美,既有極強的藝術性,又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它又有著易于清潔、泡茶不串味的優(yōu)點?梢哉f,用光潔如玉的瓷具泡茶,葉片舒展,色澤悅目,茶味甘醇,不失茶之真味,受到飲茶者的歡迎。
但選擇瓷茶具需要留心,有些瓷茶具可以放心使用,有些則需謹慎對待,原因就在于其外表的釉質。古代瓷器釉料取自天然,有些用的就是草木灰,但現在市場比較亂,本來為便于觀賞茶湯顏色,茶盞、茶杯都以淺色釉為主,但有極個別廠家只圖美觀,為達到艷麗的效果,會在釉料里加上化工顏料,燒成的釉質里就可能含有有害的金屬元素,比如鋇、鎘等,長期使用對人的身體有害,尤其有些釉上彩,低溫燒制而成,使用起來就讓人更不放心了。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陳文增——
瓷茶具歷史悠久頗具文化內涵
藝術設計上,瓷茶具附著于中國陶瓷文化,其形制獨特、裝飾考究;在收藏價值上,不同工藝不分高下,也不在技藝本身,而是取決于制作者的綜合文化、品位高低。
五大名窯歷史悠久,它們的專長當然不是做小茶具。河北的定窯器型非常之多,達到上萬種,但百分之七十是碗、盤、瓶、罐、爐和枕。但定窯為迎合斗茶習俗,歷史上曾燒過黑、紫、紅定茶盞和蓋碗,都是較精美的茶具。定瓷現在開始向小茶具靠攏,其優(yōu)勢逐漸凸顯。
在藝術設計上,名瓷茶具亦有自己的造型思維、藝術主導和審美取向。比如,在裝飾效果上,五大名窯各有千秋,其中定窯胎薄而輕,造型簡潔純樸、優(yōu)雅俊逸。體現在茶具上,定窯獨特的印花、刻花,成品素凈高雅,藝術性強,而且天然環(huán)保。其他名窯的小茶具,像汝瓷的雨過天青、鈞瓷的色彩斑斕等,不管是潔白無瑕、晶瑩剔透,還是思維獨特、造型別致,體現在小茶具上都異常精美。
在工藝上,瓷茶具與紫砂較勁的地方在于,紫砂壺在壺蓋與壺口的關系上配合最為精密,嚴絲合縫,使流入壺內的空氣極少,故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不變,而施了釉質的瓷壺很難達到這種精密程度,但定窯燒成溫度高達一千三百二十多度,瓷化程度高,釉質薄而均勻,大師手工做成的瓷壺,壺蓋與壺口也能做到穩(wěn)妥嚴整,泡出來的茶一樣清新。
另外,我曾見過龍泉窯大師徐朝興做的一件蓋罐,其蓋與罐口異常規(guī)整,完全做到了罐、蓋一體,讓我感到非常震驚。所以,龍泉窯小茶具之精巧玲瓏更是可想而知。
中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瓷畫家李小聰——
過分配套的茶具是低俗商品理應與茶人無緣
作為一個“茶人”,我認為,那種使用同一種材質、裝飾著同一種花紋、過于配套的茶具是最大眾化的商品,與藝術無關,與茶人無緣。我欣賞的茶具不妨如此混搭:茶壺是紫砂,茶杯是哥瓷、鈞瓷、景德鎮(zhèn)瓷,這樣才有把玩的情趣。
茶具隨著茶文化的發(fā)展,制茶技術、飲茶方式、泡茶法的不同而演變。中國茶從古至今,大概經歷了煮茶、煎茶、點茶、泡茶四種烹飲方法。以壺泡茶之前,茶葉被制成茶團、茶餅,飲茶時需要將茶餅碾成茶末,飲時會連著茶末一起吃。到了明代,盛行壺泡法,茶具也隨之產生了不同的器皿。
在茶具的用料上,自古以來就是一部分瓷,一部分陶。使用紫砂之前,鐵器、銅器、玉器等都曾用于制作茶具,但唐宋以來的茶具主要是陶瓷。茶壺古代用得少,煮茶時煮水的器具是鼎、鑊,便于觀察水沸的程度,瓷在茶具中的使用,比較多的是用于茶盞(茶杯)、茶托。比如,唐代陸羽《茶經》中對于茶盞的用料,就推崇越州青瓷,“青則益茶”,認為青瓷可使茶湯呈綠色,顯得漂亮。但茶具的材料除了對茶湯顏色的影響,還要不損茶質、茶味、茶香,這一方面紫砂壺做得最好。
瓷壺做工精美、易于清潔,不同品種的茶可以共用一壺,然而瓷壺如玉,不能養(yǎng)壺,這是茶人覺得它沒情趣的地方;而紫砂的茶垢不易清洗,吸香吸味,一個紫砂壺只認定一種茶,尤其是陳茶和新茶不能混泡,因為陳茶有老味,新茶重其新鮮嬌嫩,所以好茶之人都是一壺一茶。從入手一件紫砂茶具,每天泡茶、把玩、摩挲,茶壺光澤逐漸起變化,顯露出溫潤的“舊氣”,這就是紫砂壺的包漿,它記錄著一把壺的歷史,映照著茶人的情趣、心境。
不過如今各人有各人的審美,比如說到品茶觀色,也要看各人的角度和心境:你可以用玻璃杯,全方位地去品味觀色;而我用紫砂杯,從杯底觀色亦不妨礙。
在商業(yè)社會里,茶具材質可以百花齊放,但我覺得,凡是泛濫的東西都是不對的。從審美的角度看,我本身是潮州人,從小看到的茶具都是家里的老人在這邊淘一個那邊淘一個,“東拼西湊”,比如壺用的是朱泥孟臣壺,杯用景德鎮(zhèn)的若琛杯,托用哥瓷、鈞瓷,這樣混搭而成一套茶具,有個人的審美。就好比買衣服,如果從上衣、褲子,到帽子、鞋子、襪子都用一塊布,一樣的材料、一樣的花紋,有味道嗎?還是根據自己的審美來配搭更合心意吧。太過配套的茶具,從杯到壺,同一種花紋圖案、同一種瓷質,只能說是最普通的商品,與藝術無關,與茶文化無關。這樣的茶具雖然很受大眾的歡迎,但與茶人無緣。真正的茶人收藏和把玩的茶具,不希望和別人雷同,那種坐在一個大茶盤前擺出一整套茶具的舉動,很土豪,但其實也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