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是景德鎮(zhèn)瓷器生產最為繁榮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有四大成就在陶瓷發(fā)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即青花瓷、釉里紅瓷、卵白釉瓷及顏色釉瓷。當元代中后期,景德鎮(zhèn)青白瓷走向衰落的時候,青花瓷器躍上瓷苑并最終取而代之,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產品之一。釉里紅是元代景德鎮(zhèn)瓷器生產中的重要發(fā)明之一,雖與元青花的制作工序相同,但技術含量更高,較青花的燒成難度大,產量也更低,色彩純正的器物傳世不多。樞府瓷在元代景德鎮(zhèn)窯也達到高峰。釉面呈失透狀,色白微青恰似鵝蛋色澤,又名卵白釉。此外,藍釉、紅釉、青白釉以及釉上彩繪畫也制作極佳,為以后明清兩代景德鎮(zhèn)窯一枝獨放、并成為皇帝御用瓷器燒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青花為瓷器釉下彩品種之一。其制作方法為用含有氧化鈷的鈷土礦為原料,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透明釉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原料經高溫燒造呈藍色,故名“青花”或“青華”,又因花紋與地色藍白相間,也稱“青白花瓷”。青花瓷器,因其釉下彩繪,故色彩不會脫落,又因燒成率高,顏色鮮艷而極受歡迎。青花始燒于唐代。元青花除景德鎮(zhèn)的官窯民窯以外,尚有云南的玉溪窯、建水窯。云南的青花瓷時代要晚一些,用當地的鈷土料繪畫,瓷胎用石英含量很高的瓷石作原料,釉是含鈣較高的灰釉,經1 200℃高溫燒成,釉質粗,白度不高,普遍發(fā)綠,與景德鎮(zhèn)窯相比,青花不漂亮,水平不高。
青花瓷器的燒造至元代景德鎮(zhèn)窯時極為成功,在中國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元代官府設置了督燒瓷器的機構——浮梁瓷局,據《元史·百官志·將作院》載:“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立。掌燒瓷器,并漆造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員。”此時的民間窯場亦有燒造瓷器,如“興燒之際,按籍納金”,“窯有尺籍,私立者刑”,這些都為當時的民間窯場而設立。在此情況下,官、民窯的燒造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元代的統(tǒng)治者并不是大量使用瓷器,如《馬可·波羅游記》對于元朝宮廷生活用具描寫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鍍金屬制成品。”元朝著名學者蘇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卷五《楊忠肅公》中記載道:“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鑲金的金屬制成品。”可見此時的蒙古貴族多使用金銀器皿。而景德鎮(zhèn)大量燒造的元代青花瓷器多用于外銷。
此時的元代對外貿易極為繁榮,設立的船舶司管轄海外貿易,出口瓷器、絲綢和其他手工業(yè)品等。據《元史》記載,當時經海道和元朝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多達20余個,這其中有東南亞、西亞和南非等國。在這些國家出土的瓷器,既有具有伊斯蘭風格的大盤、大碗,也有在東南亞出土的小罐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