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花花朵朵 壇壇罐罐—沈從文談藝術與文物》,沈從文/著,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沈從文
陶瓷發(fā)展史是民族文化發(fā)展史的一部分。
中國有代表性的史前陶器,是三條胖腿的鬲。鬲的產生過程,目下我們還不大明白,有的專家認為是由三個尖錐形的瓶子合并而成的。當時沒有鍋灶,用鬲在火上烹煮東西,實在非常相宜。比較原始的鬲,近于用泥捏成,做法還十分簡單。后來才加印上些繩子紋,并且起始注重造型,使它既合用,又美觀。進入歷史時期,鬲依然被廣泛使用,卻已經有另外兩種主要陶器產生,考古學者把它叫做彩陶和黑陶。
彩陶出土范圍極廣,時間前后相差也很大。為便于研究,因此把它分作數(shù)期,但年代終難確定。河南、陜西、甘肅、山西黃河流域一帶發(fā)現(xiàn)的,時期比較接近,但更新的發(fā)現(xiàn)還不斷在修正過去估計。這是一種用紅黃色細質泥土做胎,頸肩部分繪有種種黑色花紋,樣子又大方又美觀的陶器。工藝制造照例反映民族情感和氣魄。看看這些彩陶便可明白,我們祖先的性格歷來就是健康、明朗、質樸和愛美的。
比彩陶時代稍晚些,又有一種黑陶在山東產生,是1921 年在日照縣城子崖發(fā)現(xiàn)的。用細泥土做胎,經過較高火度才燒成。黑陶的特征是素樸少裝飾,胎質極薄,十分講究造型。同時還發(fā)現(xiàn)過一個舊窟址,因此把燒造的方法也弄明白了。有一片殘破黑陶器,上面刻畫了幾個字,很像“網獲六魚一小龜”,可以說是中國陶器上出現(xiàn)的最早期文字。少數(shù)歷史學者,想把這些東西配合古代歷史傳說,認為是堯舜時代的遺物。這一點意見,目前還沒有得到科學考古專家的承認。
代表文字成熟時期的最重要發(fā)現(xiàn),是在河南安陽縣洹水邊古墓群里出土的四種不同陶器(因為和大量龜甲文字同時出土,已經確定是3200年前殷商時代的東西):一、普通使用的灰陶;二、山東城子崖系的黑陶;三、完全新型的白陶;四、帶灰黃釉的薄質硬陶。春秋戰(zhàn)國時,燕國都城造房子,用瓦已大到二尺多長,還印有極精美的三角形云龍花紋。又有刻花的墻磚,合抱大陶鼎,徑尺大瓦頭,圖案都十分壯麗。在長安洛陽一帶漢代古墓里,還發(fā)現(xiàn)過許多印花空心大磚,每塊約七十斤重,五尺多長,上面全是種種好看花紋,有作動植物的游獵車馬圖案的,有作矯健活潑龍形的。這些大磚圖案極為精美,設計又合乎科學。
至于白陶的出現(xiàn),實在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情,因此這種花紋精美,形式莊嚴的白質陶器,在世界陶瓷美術史中,占據(jù)了首席位置。它的花紋和造型,雖不如同時期青銅器復雜多樣,有幾種卻和當時織出的絲綢花紋相通。重要的是品質已具有白瓷的規(guī)模,后來唐代河北燒造的邢瓷,宋代的定瓷,雖和它相去已2000年,還是由它發(fā)展而來。
另外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涂有一層薄薄黃釉的陶器,明白指示我們,3000年以前,聰敏優(yōu)秀的中國陶瓷工人,就已經知道敷釉是一種特別有發(fā)展性的技術加工。這種陶器的特征,胎質比其他三種都薄些,釉色黃中泛青,釉下有簡單水紋線條,本質已具備了瓷器所要求的各種條件,恰是后來一切青綠釉瓷器的老大哥。
隨后又有四種不同的日用釉陶,在不同地區(qū)出現(xiàn)。
第一類是翠綠釉陶器,用作墓中殉葬品,風氣較先,或從洛陽長安創(chuàng)始。主要器物多是酒器中的壺、樽和羽觴,近于死人玩具的雜器,在樓房、豬羊圈、倉庫、井灶有種種不同的陶俑。此外還有焚香用的博山爐,是依照當時神話傳說中的海上蓬萊三山風景做成的。主要紋樣是浮雕狩獵紋。這種翠綠色亮釉的配合技術,有可能是當時方士從別處傳來的。在先或只帝王宮廷中使用,到東漢才普遍使用。
第二類是栗黃色加彩亮釉陶器。在陜西寶雞縣斗雞臺地方得到,產生時代約在西漢末王莽稱帝前后,器物有各式各樣,特征是釉澤深黃而光亮,還著上粉綠釉彩帶子式裝飾,色調比例配合得非常新穎,在造型風格上也大有進步。一切從實用出發(fā),可是十分美觀。兩種釉色的原理,恰指示了后來唐代三彩陶器和明清琉璃陶一個極正確的發(fā)展方向。
第三類是茶黃色釉陶器,起始發(fā)現(xiàn)于淮河流域,形式多和戰(zhàn)國時代青銅器中的罌、罍差不多。其釉色、胎質,上可以承商代釉陶,好像是它極近親屬,下可以接長江南北三國以來青釉陶器,做成青瓷的先驅。
第四種極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一件淺綠釉色陶器,也可以說是早期青瓷器。是河南信陽縣擂鼓臺東漢永元十年(公元98 年)墳墓中挖出來的。這件陶器花紋、形式、釉色都和漢代薄銅器一樣。胎質硬度已完全如瓷器,目下我們說漢代青瓷器,就常用它作代表。這些青綠釉陶啟示了我們對中國陶瓷發(fā)展的新認識。兩千年前陶釉的顏色,特別發(fā)展了青綠釉,實由于有計劃取法銅器而來?赡苡腥N不同原因,才促進技術上的成功:一、從西漢以來節(jié)葬的主張到東漢社會曾起了相當作用;二、社會經濟發(fā)展,鑄錢用銅需要量漸多,一般殉葬器物受限制,因而發(fā)明用釉陶代替銅器;三、釉陶當時是一種時髦東西,隨社會經濟高度發(fā)展而來。
從上面發(fā)現(xiàn)的四種釉陶器看來,我們可以肯定,陶器上釉至遲到西漢末年,就已經成為一種正常的生產。先是釉料中的赭黃和翠綠在技術上能正確控制,隨后才是仿銅綠釉得到成功。但就出土遺物比較,早期綠釉陶器的生產價值,可能比同時期的銅器還高些。因為制作上的精美,是一般出土漢代銅器不如的。陶器形態(tài)也起始有了很多新變化,一切從實用出發(fā)。例如現(xiàn)代西南鄉(xiāng)村中還使用的褐釉陶器,在信陽出土1800年前陶器中,就已經發(fā)現(xiàn)過,F(xiàn)代泡酸菜用的覆水壇子,寶雞縣出土2000年前帶彩陶器中也有,并且有了好多種不同式樣。
這些劃時代的新型陶器,除實用外還十分結實美觀,這也正是中國陶瓷傳統(tǒng)的優(yōu)點。這時節(jié)還有一種和陶釉有密切聯(lián)系的工藝生產,即玻璃器的制作,同樣有較多方面的展開。小件彩琉璃珠裝飾品,在西北新疆沙漠廢墟、朝鮮漢人墳墓和長沙東漢墓等都陸續(xù)有發(fā)現(xiàn),其中做得格外精美的,是一種小喇叭花形明藍色的耳珰和粉紫色長方柱形器物。仿玉色做成的料璧,即《漢書》中說的“璧琉璃”,也常和其他文物在漢墓中出現(xiàn)。又如當時最時髦的玉具劍,劍柄劍鞘用四五種玉,也有用玉色琉璃做的。至于各色玻璃碗,史傳中雖提起過,實物發(fā)現(xiàn)的時代,卻似乎稍晚些。
但是由漢代綠釉陶器到宋代的官、鈞、定、汝窯四種著名世界的青白瓷器,中間卻有約800年一段長時間,陶瓷發(fā)展的情形,我們不明白。它的進展過程,在文獻上雖有些記載,實物知識可極貧乏。因此,賞鑒家敘述中國瓷器發(fā)展史時,由于知識限制,多把宋瓷當成一個分界點,以前種種只是簡簡單單糊糊涂涂交代過去。1700年前的晉代人,文件中雖提起過中國南方出產的東甌、白坩和縹青瓷,可無人能知道白坩和縹青瓷的正確釉色、品質和式樣。中國人喝茶的習慣,南方人起始于晉代,東甌、白坩即用于喝茶。南北普遍喝茶成為風氣是中唐以后,當時有個喝茶內行的陸羽,著了一部《茶經》提起過唐代各地茶具名瓷,雖說起越州青瓷如玉,邢州白瓷如雪,同受天下人重視;四川大邑白瓷,又因杜甫詩介紹而著名;到唐末五代,江浙還出產過一種秘色瓷,和北方傳說的柴世宗皇帝造的雨過天青柴窯瓷,遙遙相對,都是著名作品,可是,這些瓷器的真實具體情況,知道的人是不多的。經過歷史上幾回大變故,如宋與遼金的戰(zhàn)事和元代100年的暴力統(tǒng)治,因此明代以來的記載,就更加不具體。著名世界的收藏所如故宮博物院對于舊瓷定名,也因之無一定標準。問題的逐漸得到解決,是由一系列的新發(fā)現(xiàn),幫助啟發(fā)了我們,才慢慢搞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