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胎畫琺瑯牡丹紋茶船(一對)
景德鎮(zhèn)窯胭脂紅釉蓋碗
廣彩開光西洋人物銀蓋茶葉罐
近代茶籌
建窯黑釉兔毫盞
——中國茶文化展開幕
廣東人都愛飲茶,一壺功夫茶,飲出一番平和安寧精致唯美的生活哲學,飲出嶺南獨有的文化風格?墒窃S多人或許還不知道的是,圍繞一盞清茶,我們還可以得到更多歷史文化知識。正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辦的“茗香·茶韻——中國茶文化展”,就是這樣一個讓觀眾全面了解茶文化的窗口。
反映我國飲茶方式的變革
據廣東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展覽共展出600件/套展品,其中有300余件器物,包括陶瓷、銀器、錫器、書畫等類別是省博的藏品,其中近五十件珍品更是首次展出。其中一件清代朱漆菊瓣蓋碗,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首次與廣東觀眾見面。
另外,展覽還從展覽合辦方中國茶葉博物館借展了104件/套展品,其中文物95件,包含收藏家吳遠明捐贈的紫砂茶具52件,涵蓋明代至民國期間的各式紫砂茶具,和另外43件各種材質的茶具及相關紙質展品,體現了從唐代到近代茶具的演變,反映了我國飲茶方式的變革。另外,廣州市瑞豐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也提供了展覽中標本與茶樹活體植株等部分展品。
從茶馬古道到海上絲綢之路,從民間茶樓中的茶籌到菩提葉上反映采茶制茶過程的外銷畫;從晉代的瓷器,到宋代的青白釉、清代的粉彩瓷和民國紫砂壺;從發(fā)酵程度最低的綠茶到發(fā)酵程度最高的黑茶實物、標本和茶樹植株;從飲茶習俗的變遷,到普洱茶包裝編號中的秘密;從關于茶文化的詩文書畫,到廣府功夫茶的由來……這么琳瑯滿目的內容,是按照茶源、茶薈、茶說和茶彩四部分來設計策展的。
除了展覽本身之外,展方還將開展茶藝表演、茶文化之旅、專題講座和主題沙龍等相關活動,讓觀眾在博物館全面體驗茶文化魅力。
當吃茶成為一場人生修行
在博物館里,我們看瓷器展的時候,會發(fā)現從高古、中古到近古,杯盞的器形變化很大。那么你知道為什么唐代的杯盞口闊而杯淺,不能像近代的茶盞那樣小巧玲瓏或者杯壁內凹嗎?這其實和飲茶習慣的發(fā)展變化有很大的關系。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茶樹和使用茶葉的國家。茶之國飲,發(fā)于神農,聞于魯,興于唐,盛于宋。古往今來,上至宮廷禮儀,下至民間風俗,乃至文士茶會、寺院茶事,茶可謂無處不在。
成書于漢的《神農本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記述。東晉時的地方志《華陽國志·巴志》上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給周武王了。書中還記載了周朝那時就有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華陽國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記載茶的典籍。西周時代朝廷祭祀時已經用到茶。西漢,茶已傳播到了湖南、湖北一帶。
三國時,出現“盞”這個“吃茶”專用器具。人們把采摘到的茶葉做成茶餅。煮飲時,先將茶餅炙烤成深紅色,在搗成茶葉末,并混合蔥、姜、橘子等,一起煮飲,是一種羮煮的形式。而且,這種“吃茶”的方式一直延續(xù)到唐宋。
唐代的人對待“茶事”有獨特的方式。“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陸羽《茶經》的橫空出世,《茶經》中論述了茶的性狀、品質、產地、采制和烹飲方法及用具,是一部關于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恫杞洝穼⒃瓉“吃茶”這一生活俗事,提升為一場美妙的人生修行。
中唐后,由于陸羽的倡導,唐人的“茶事”開始由加調料的羹煮發(fā)展成清茶的烹煮。采茶后,先放入甑釜中蒸,臼杵搗碎后,拍成團餅,焙干以后,用荻或篾穿起來封存。飲用時,再碾碎,過篩,入釜烹煮。煮好的茶,用茶勺舀出放入茶盞托中品飲。因此,當時的茶盞杯口就不能太小,杯身也不能太深。
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唐人還喜歡給茶具改名字。唐人把茶壺稱之為“注子”,意指茶水從壺嘴里注出來。后期唐人不喜歡“注子”這個名稱,甚至不喜歡茶壺“傳統(tǒng)”的造型,于是,把整個茶壺柄去掉,又把茶壺叫做“偏提”。
功夫茶中的時尚觀
宋代的瓷器通常來說崇尚青白,但偏偏是茶盞,卻以黑為貴——當然,不是純黑一團,而是兔毫盞、鷓鴣盞等名目的黑釉,富于變化。這也與飲茶方式的時尚變化有關。
唐末宋代,茶葉最時尚的品飲方式不再是煎煮,而是“點茶”。所謂點茶法,是先將餅茶碾成茶末,置于盞中;再以少量沸水沖注,調成糊狀;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在其中加以調和,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最后執(zhí)壺往茶盞點水。點水時,要有節(jié)制,落水點要準,不能破壞茶面;與此同時,一邊沖點,一邊用茶筅攪動,即所謂“擊拂”,又因擊拂之法不同,盞面泛起不同圖案而有不同叫法,即“茶百戲”,自第一湯至第七湯而各有不同——說起來,“點茶”有點像現代咖啡沖調時表面上的“拉花”。
點茶技術好不好,也是當時人們互相比試的風雅內容,叫做“斗茶”。斗茶時,以茶面上點成的圖樣完整清晰、泡沫雪白細膩為佳,所以為了看得更清楚,茶盞就要選擇黑色或者深色的啦。
功夫茶也是起源于宋代。宋代中原地區(qū)的戰(zhàn)亂逼使人口南遷,中原的飲茶習俗也隨之而來。“飲茶”先在少數的上層人士中流行,然后逐漸擴散發(fā)展為現時的“功夫茶”。
最早把潮汕人這種品茶方式命名為“功夫茶”的是清人俞蛟的《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功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致。” 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是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這次展覽中,也在最后一部分專門介紹了嶺南的功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