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十年的燒窯經驗,讓老馮對火候的把握十分敏銳

燒成后,老馮又要將一缽缽瓷壺搬出來
“我在月記窯燒了一輩子瓷啦。”8日,今年60歲的馮清芳一邊在窯爐口添著柴火,一邊自豪地對記者說道。
在千年瓷都福建德化縣三班鎮(zhèn)蔡徑村,古老的龍窯薪火已經傳遞了400多年,生生不息,產出一個又一個美麗的茶壺、陶罐,也哺育了聞名中外的德化瓷。
馮清芳19歲就在月記窯開始學做瓷、燒瓷。 上世紀80年代初,月記窯由蔡徑村集體所有轉為承包制。他承包了月記窯后開始生產茶壺,全部銷往廣東。馮清芳介紹說,到現在還一直在生產的茶壺叫2號柿形壺,這個樣品還是當年馮清芳到廣東拿回的。
30年的質樸堅守,30年的窯火錘煉,老馮燒制瓷器的技術已臻爐火純青。
做缽、制坯、上釉、裝窯、燒火、出窯、選瓷、包裝……日復一日,老馮帶領著20多號人,延續(xù)著古龍窯的薪火。德化目前仍會做陶土缽的陳國岑也在這里幫忙,他做的土缽可以反復進窯燒10多次。把做好的瓷器坯放入陶缽前,需要在缽里鋪上一層稻草殼燒的灰,以防粘連。
整條龍窯共有33階梯,長約33米,有7個門,可供裝窯、出窯之用。窯身兩邊各分布著33個窯目,是添加柴火的地方。靠著柴火,窯爐可燒至1370℃高溫,遠古時代遠銷海內外的高溫德化瓷就從這里新鮮出爐。
燒制是制瓷工藝中一道很關鍵的工序,過程十分考驗耐心。馮清芳介紹說,柴火從下往上燒,第一個窯目的柴火要持續(xù)燒2個小時,平均每20—25分鐘后,才點燃下一個窯目的柴火。約燒制27個小時、吃下4萬多斤木材后,窯里的瓷器便“熟”了。溫度達到一定程度后,多一把柴火進去,陶缽就會“倒掉”,瓷器就燒壞了。所以火候的把握很關鍵。老馮完全憑著長期的燒瓷經驗。他說,燒到炭火變白,瓷器就差不多“熟”了。擺在窯里的瓷器,上面的瓷器熟得快,下面的瓷器熟得慢,炭火變白后,還需再用小火慢慢燒下面的瓷器。
一窯可以燒1.6萬個茶壺,每個月可燒三窯。出窯后,老馮常常親自檢驗一些成品的質量,由此判斷整窯瓷器質量的大概水平。
“德化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不用木材燒制陶瓷了,改為用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燒瓷,我燒瓷用的柴火全是收購的廢舊木料。”馮清芳說,他的堅守,是因為月記窯是目前僅存的保存完好、最為久遠的龍窯,可以說是龍窯的活化石,研究中國古法燒制柴窯的必選之地。據了解,明清時期,龍窯是興盛一時的名窯。
德化,作為千年古瓷都,龍窯也曾一度盛行。上世紀80年代,德化仍保存有200多條龍窯,后來隨著 “以電代柴”的推進,龍窯逐漸退出德化陶瓷產業(yè)的舞臺。
如今,老馮30多歲的兒子也加入這個團隊,成為老馮的得力幫手。古龍窯的窯火,就這樣再一次傳到下一代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