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鏡下的上世紀50年代何朝宗達摩郵票圖稿資料
一夢六十年,鮮為人知,德化陶瓷有著漫長“申郵”路。
記者專訪了德化集郵協(xié)會副會長王金鐳。
60年前一枚郵票印樣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國家郵電部、文化部就曾將德化“渡江達摩”陶瓷像作為特9《偉大的祖國——古代文物》的選題之一。
《中國郵票史》記載,1951年10月,在北京舉行偉大的祖國建筑展覽會、偉大的祖國古代藝術展覽會和少數(shù)民族文物展覽會。郵政總局受到啟發(fā),計劃發(fā)行偉大的祖國系列郵票中的“古代發(fā)明”、“古代建筑”和“古代文物”,其中“古代文物”選出的圖案即有德化達摩瓷像。
遺憾的是,“渡江達摩”郵票畫稿在隨后的審批過程中,因“恐引起提倡佛教的錯覺”,最終另選圖樣。
昨日,記者在展會現(xiàn)場看到,這枚未能發(fā)行的“渡江達摩”郵票在當時已完成設計,但郵票的發(fā)行止于印樣。
17年發(fā)力 “申郵”成功
1983年,還是學生的王金鐳首次在《集郵》雜志上看到德化陶瓷曾列為“偉大的祖國”郵票選題的歷史時,他想:“我一定要集郵集到德化陶瓷上郵票的那天。”
1995年3月,德化瓷塑郵票開始提出正式申報。
2001年,福建省把德化瓷塑的選題列入“十五規(guī)劃”。此后,德化縣人民政府成立郵票申報工作領導小組,時任集郵協(xié)會會長的張圭如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熱愛集郵的王金鐳,并邀請其一同加入“申郵”工作小組。那時起,他們成為接下來17年“申郵”路的堅定守護者。
兩人一邊摸索,一邊查閱、搜集大量資料,“所有的工作都是只能在下班做,從設想申報到整理材料,從送報告到跑部門,他幾乎都參與,周末很少在家。”王金鐳的妻子告訴記者,過去對于丈夫的行為多有不理解,埋怨他“不務正業(yè)”,“我曾問他,為什么這么執(zhí)著?他告訴我‘讀書的時候,很多人說起瓷都,只知道景德鎮(zhèn),卻不知道德化,我一定要宣傳瓷都德化’。”
為了搜集資料,王金鐳幾乎是見著與“德化陶瓷”有關的書籍就全買回家,“就連兒子去英國,都再三叮囑去博物館一定要拍回德化瓷,看到與德化陶瓷有關的書,一定要買回來”。
此次“申郵”成功,王金鐳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回首這漫長的“申郵”圓夢路,德化縣郵政局局長許劍文告訴記者,這份堅定與執(zhí)著來自于,一方面郵票作為國家文化的象征,具有記錄和傳承國家歷史、文化的作用,同時,可與國外進行諸多交流,兼具文化傳播功能;另一方面,對德化瓷塑的信心,“申郵成功,就說明我們德化瓷器‘入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