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你是如何走上收藏這條路的,當初是否預(yù)示到今天收藏的這番景象?“馬未都”是否可以復(fù)制?
馬未都:我在1990年的時候收藏就已具規(guī)模,主要是靠1980年到1990年那十年,那十年是文物的低谷時期,東西很便宜,我收藏了很多。我記得一個官窯碗幾元錢,那時有一個人拿著官窯碗到我家,要8元錢,我給5元,他不賣說得6元,我說6元不要,那個人就走了,走到胡同口又回來了,說5元就5元吧,賣給我了。當時就值這個錢,我不要就沒人要。
我的收藏是20年前就形成的,這是很多人沒法去學(xué)的,沒有20年前的底子我是沒法做這個的。當時完全是興趣,就是喜歡,一個簡單的個人興趣,變成現(xiàn)在的社會責任做這個博物館。
記者:你的觀復(fù)博物館現(xiàn)在有多少藏品,價值最高的是哪一件?你最擅長鑒定哪些藏品?
馬未都:藏品上萬件,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這些我都擅長,我從來不講某一件東西的價值。
記者:你做鑒定是否有看走眼的時候?
馬未都:基本上沒有。我比較慎重,我們鑒定時遇到的問題都在可控的范圍之內(nèi)。
記者:如此大規(guī)模的個人私立博物館,你不止一次說過要把財產(chǎn)捐出去,不留給兒子,這種做法讓很多人還是很驚訝的。
馬未都:博物館在建新館的過程中,在新館落成時,我會把所有東西捐獻給社會,變成社會公共財富。簡單說我自己不能再拿出去賣錢了,這樣對社會有極大好處。我不需要這個東西維持生存,不能說到了晚年,我今天拿一個碗賣了,明天拿一個瓶子賣了,靠這么活下去,我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活下去。我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沒太大區(qū)別,我住的也不是豪宅,差異性有,但不是很大。后面的事我都想好了,在新館落成之日,文物全部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