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壺”是時光和文化的淬火細細磨合的結果。它積累和傳承著數(shù)百年的文明成就,今天那曾滋潤制壺名家的土壤,其特定的社會背景,制壺家與生俱來的天賦,及后天的刻苦修煉,已如歷史長空中的流星劃空而過。一把傳世名壺亦非一般人所能消受得起的。
央視《國寶檔案》欄目播出“故宮藏宜興紫砂器”,在明清兩朝宜興紫砂壺400多件的茶具中,有一把“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吉慶有余壺”,與2008年9月在沈陽茶城主辦的紫砂名壺拍賣會上,以155萬元天價成交的,紫砂胎河彩漆描金工藝的“黑漆描金吉慶有余壺”一模一樣。據(jù)知,此壺的紫砂胎河彩漆描金工藝始于雍正,成熟于乾隆,嘉慶道光以后失傳。是乾隆御用珍品,存世共三把。大凡看過這樣的氣質(zhì)高雅,神韻奪目,攝人魂魄的名壺的人,都會為之心動。在我認識的收藏紫砂壺的朋友中,竟然有人出資,請宜興制壺高手仿制,但花錢不少,卻一直未獲成功。其實道理很簡單,名壺是先天之果,不是復制出來的,豈能再造。
圖:世博會特制收藏品_東方之冠金玉紫砂壺茶具_葛韜大師作品
“名壺”的材質(zhì)就是一絕。名家 “煉泥”配方獨到,秘不傳人,是顯現(xiàn)他們絕活的一部分。制壺高手所制之壺,手法獨運匠心,無不神韻畢現(xiàn),妙手天成。加之當時名家的書、畫、詩、詞、印,高手的鐫刻,使名壺登上完美的工藝品的高雅藝術殿堂。這絕非一日之功,何況每位壺藝大師一生所制之壺,亦非件件名壺。
如果說,現(xiàn)在我們手中已經(jīng)握有的一把紫砂壺,是進入市場化的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的紫砂壺,不僅材質(zhì)上乘,而且制作精良。如果是宜興10位國家工藝美術大師、14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和27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其中的一位作品,或有當今后起的紫砂壺藝的青年才俊創(chuàng)作的“精美”作品。而這把壺既汲取傳統(tǒng)的文化精髓,又注重融入現(xiàn)代文化元素,頗有一股新鮮的時代氣息。這樣的壺無疑就是一把“精美”的壺。如果我有一把這樣的壺,就不會去追求那把紫砂胎河彩漆描金工藝的黑漆描金吉慶有余壺。
“名壺”不也是用來喝茶的嗎?我要用它喝茶,像畫家唐云那樣,雖擁有八把“曼生壺”,不是把它置之高閣,藏于秘室,而是就像普通的茶壺那樣,輪流地使用。當然,我也對這把“精美”的壺愛之如命,我更看重的是它的藝術價值。找到前人說的“吃墨看茶聽香讀畫”那樣,用感知器官讀壺,讀出壺藝文化在新時代的輝煌,這是一個“海內(nèi)爭傳顧景舟”壺藝時代,讀出上述現(xiàn)代制壺人作品中,無不受“百代壺公第一流”、“紫砂泰斗”顧景舟的影響,才有今日“精美”之壺中的華夏哲學精神、文學氣息、繪畫神韻。
如果能有一把這樣“精美”的壺,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