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茶史專家們考證,相傳遠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農(nóng)氏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茶的藥用價值,即“神農(nóng)嘗百草”之說。后來,茶葉逐漸演化為人們?nèi)粘I畹娘嬃,故?ldquo;粗茶淡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醋茶”之俗語。而且,自古以來就有“美食配美器”之說。茶道亦是如此,古今茶道講究色、香、味之外,還對茶具(如盛茶用具、煎水用具、選茶用具等)有不少講究。因此,從古至今,茶具便成為“茶道”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歷代都有論述。
陸羽《茶經(jīng)》中對飲茶用具有專篇論述,列了24種之多。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就作過轉述:陸羽“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tǒng)籠儲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這24種茶具,即:風爐、筥 、炭撾、火筴、鍑、交床、夾、紙囊、碾、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夾、鹺簋、熟盂、碗、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
圖:景德鎮(zhèn)青花瓷重工人物陶瓷茶杯
宋以后,飲茶器具更加講究,不僅在功用、外觀、造型上要求嚴格,而且在質(zhì)地上也由陶或瓷發(fā)展成為玉或金、銀器,"士大夫家有之,置幾案間,"相沿成風,日趨奢華。周密在《癸辛雜識》中說:“長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備,外則以大縷銀合貯之。趙南仲丞相帥潭日,嘗以黃金千兩為之,以進上方。”
而到了唐宋時代,茶具以黑釉茶盞為時尚,明清則多用白瓷和青花瓷。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胎白而致密,釉色光潤,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磬,明如鐘”等優(yōu)點,明人稱之為“填白”,陶瓷史上則稱為“甜白”。這種茶盞,造型穩(wěn)重,比例均勻,當時又叫“壇盞”,是當時藝術大師的名品之作。又如明代以來江蘇宜興的紫砂壺、茶盞,最為后世人所鐘愛和推崇。
清代,對茶具的講究更是達到高峰!肚灏揞愨n》“飲食類”在“孝欽后飲茶”條下記載:“宮中茗碗,以黃金為托,白玉為碗。孝欽后飲茶,喜以金銀花少許入之,甚香。”
總而言之,可以看出我們中國人歷來喜歡吃喝,又懂得如何吃喝,并且能夠從吃喝中得到某種審美情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進步,茶具也在發(fā)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形狀也好,色澤也罷,與昔日總會有所不同,但是唯一不變的是我們對茶具實用性與藝術性并重的總原則,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具的功能、質(zhì)地、色澤,力求有益于茶的湯質(zhì),又力求古雅美觀。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現(xiàn)在才能領略與欣賞到極具藝術價值的茶具收藏品。
茶具所承載的并不僅僅是歷史價值,其中很重要的一面的文化價值。也正如黃宏所說的:“一部茶具史,就是一部中國陶瓷史,而一部陶瓷史,就是中國文化發(fā)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