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網(wǎng)興旗下網(wǎng)站: 中華陶瓷網(wǎng)  中國瓷都德化網(wǎng)  德化陶瓷商城  網(wǎng)興網(wǎng)絡(luò)
網(wǎng)絡(luò)興瓷,陶瓷行業(yè)第一門戶
資訊 企業(yè) 產(chǎn)品 供應(yīng) 求購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頁 展會 人才 商城 圖庫 電子雜志 陶瓷技術(shù) 行業(yè)百科 營銷管理 企業(yè)家俱樂部 論壇
頻道首頁  陶瓷歷史  陶瓷文化  陶瓷收藏  名家名作  陶瓷名城  古瓷初識
陶瓷藝術(shù)  陶瓷院校  古瓷欣賞  陶瓷拍賣  陶瓷古窯  陶瓷常識 產(chǎn)區(qū)特色: 德化  景德鎮(zhèn)  醴陵  潮州
信息內(nèi)容
   
 您的位置: 首頁>陶瓷文化>>陶瓷收藏>>|
藏品的真相

發(fā)布:2011-10-29 10:45:12  來源: 三聯(lián)生活周刊  [字體: ]

  藏品的真相

  關(guān)于故宮商業(yè)化的質(zhì)疑之聲還沒有消退,由瓷器受損開始的一系列網(wǎng)友爆料,再次讓故宮成為焦點。新一輪的故宮“黑幕”,全部與藏品相關(guān)。剛退休的故宮文物管理處處長梁金生看了網(wǎng)上的一些質(zhì)疑,驚訝于外界對故宮藏品的了解如此貧乏,也反思,“故宮的確在很長的時間里,都是一個自我封閉的小系統(tǒng),不怎么跟外界打交道”。

  梁金生一家與故宮有據(jù)可查的就有五代淵源。清咸豐年間,他的曾曾祖父就在內(nèi)務(wù)府如意館就職,擔任咸豐皇帝的宮廷畫師,曾祖父后來擔任宮廷畫院如意館的掌管。爺爺梁廷煒本來承襲祖業(yè)為宮廷作畫,1925“清室善后委員會”成立后,擔任組長,負責清點清宮的公私物品。1931年為躲避戰(zhàn)亂,故宮選擇了一批珍貴文物南遷,梁廷煒和年僅14歲的兒子梁匡忠開始了長達18年的南遷生活。1949年梁廷煒接到密令,跟隨國寶去了臺灣,1972年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去世。梁匡忠則留在南京故宮博物院,1953年返回北京故宮,梁金生是梁匡忠的第三個兒子,金生,就是生在金陵的意思。

  梁金生在內(nèi)蒙古插隊11年,進入故宮已經(jīng)31歲。“1979年國家剛剛撥了一筆款項用于故宮大修,故宮就從社會上招了50多名維修工,統(tǒng)一招考。”梁金生在工程隊干了5年,參與庫房維修建設(shè),然后被調(diào)到保管部織繡組,后來再到總保管組,跟父親成了同事。那時候故宮還沒有地下庫房,都是利用現(xiàn)有的地面宮殿、庫房來存放文物。“先天密封條件非常差,門窗不嚴,風沙一過,滿屋子塵土,天天打掃都沒用。而那些‘原狀陳列’、小范圍開放的地方,就算走‘太空步’,腳一落,特別細的塵土就飛起來。”梁金生回憶,“地面不防潮,濕度大的時候地面都長毛。”故宮古器物部金石組的資深庫房管理員方斌描述:“庫房里后來配了專門的吸濕器,有半張桌子那么大,機器運轉(zhuǎn)1個小時,300平方米的空間,能吸出兩到三大桶水來。”

  做庫房維修的時候,梁金生就算能接觸文物,也是“搬搬抬抬的事情”,“把要維修的庫房搬空,東西挪到別處,修好了再搬回來”。到了保管組,他才有機會真正地跟文物打交道,第一次接觸的,就是毓慶宮里成箱的織錦和布匹。“半人多高的大錫箱子,站在旁邊手伸不到底,底下的布匹,要爬到箱子里,舉著遞出來一卷卷地打開,查驗清楚是一段還是一匹,再封好放回去。”算起來,這其實是1949年之后的第二次藏品清理,梁金生身體力行地感受到了這項工作需要的無比耐心和細致。到了總保管組之后,梁金生定下了心思:“以我的年紀,再從事專項研究太難了,不如在這里踏踏實實地下笨工夫。”

  藏品清理就是要摸清故宮的家底,這項浩繁的工程,從故宮博物院成立開始,一直在繼續(xù)。鄭欣淼到任之前,歷史上的6次清點,3次在1949年之前,分別是清室善后委員會的接收點查,文物南遷之后的點查,以及北平淪陷期間的點查。1949年之后的3次,分別是1954至1965年,1978年至80年代末,和1991至2001年。每一次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歷時10年左右。從皇宮變成博物院的故宮,不僅有歷代帝王的珍藏,也是一個“家”,一個龐大的生活起居場所,有一應(yīng)俱全的宮廷物資,和帝王后妃們的生活痕跡。這些東西如何歸類?算文物還是非文物?觀念一直在變。從2004到2010年底的第七次藏品清理,在文物概念上,有了最大的拓展,把故宮98萬余件藏品的記錄,提升到了最新的180萬余件。

  鄭欣淼研究過故宮的歷史,他帶的第一個“故宮學”研究方向的博士,畢業(yè)論文就是故宮博物院的院史。他發(fā)現(xiàn),“故宮博物院成立以來,一直在處理非文物的東西”。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第一次清理,也就是1954年開始的那一輪,主旨是“清理文物,處理非文物,緊縮庫房,建立專庫”,從1954到1959年,主要是清理歷史積壓物品和建立文物庫房,成立了處理非文物物資審查小組,政務(wù)院批示由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yè)管理局以及北京故宮共同組成故宮博物院非文物物資處理委員會,先后共處理各種非文物物資“70萬件又34萬斤”。不同時期被當成非文物處理的種類各異,茶葉、皮件、貂皮,乾隆收藏的“假次畫、宗教畫”,乃至士兵甲胄都有。“前幾年,周海嬰先生還拍賣過魯迅先生買的清宮茶葉。”現(xiàn)在看來,這是對待清宮藏品問題上走過的彎路,但回到特定的情境,這種“甩包袱”的做法,“不是個人問題,是時代民族問題”。

  文物的觀念在變化,歷代故宮人對于故宮藏品的認知也在變化,但守護藏品的態(tài)度和原則始終如一,這種傳承,梁金生最清楚。從1984年開始,他在“文物總管”的崗位上已經(jīng)27年,成了故宮內(nèi)部公認最熟悉所有藏品的人。梁金生說,故宮的藏品有兩套賬,一套是總保管組的總賬,另一套是與總賬相對應(yīng)的各個庫房的分類賬。賬目里,一種是“故”字號,這是1962年吳仲超院長任期那次文物清理建立下的故宮藏品賬目;還有一種是“新”字號,這是1954年之后給新增文物建立的賬目,最亂的是1949到1954年之間的文物,后來專門固定了一個“新”字號的字段。各個時期的賬目都傳承下來,梁金生特意搬出了60年代總賬中的一本,16開大小的藍布皮賬本,全部是手寫記錄,蠅頭小字,一行行清晰工整。這些賬目是最原始的依據(jù),每一次清查,新發(fā)現(xiàn)的文物新增號段,而原有的文物必須總賬與分賬、賬目與物品逐一對應(yīng)。

  故宮的家底,就是靠這樣必不可少的笨拙方法清點、記錄并傳承下來,直到引入電子化的信息記錄系統(tǒng)。梁金生說,“每一套總賬,國家文物局都是備案的,故宮不可能自己私自改動”,而且,任何的文物轉(zhuǎn)移和調(diào)撥,賬目上都必須記錄,就算是因為人員交接問題,某個時期的分賬出現(xiàn)偏差,“對比總賬也一定能發(fā)現(xiàn)問題”!豆蕦m博物院藏品管理規(guī)定》的草稿,就是梁金生根據(jù)工作心得總結(jié)出來的。

  讓梁金生覺得最可笑的是關(guān)于那五件宋人書札的指控。網(wǎng)友爆料說,由故宮拍下的這五件文物后來重現(xiàn)拍賣場。故宮的文物征集,剛好也屬于總保管組的權(quán)責范圍,收納新的藏品,是故宮博物院自我豐富的一種方式,通過藏品呈現(xiàn)出不斷代的歷史和文化。梁金生有寫工作日志的習慣,他翻查出了當年的記錄:“當時是徐邦達先生給院領(lǐng)導寫信,希望故宮能夠拍下這五件宋人書札,它們很有價值。院里討論以后也決定參加拍賣會,但申請經(jīng)費的時候,卻因為數(shù)目太高沒有得到批準,全部過程都有文件存檔。”這件沒有完成的拍賣之所以寫進了年度工作總結(jié)報告里,屬于工作失誤,然后,被無限放大了。

  失之交臂的這五件宋人書札,梁金生很惋惜。他回憶,從解放初期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故宮的文物征集一直很容易,“尤其是解放初期,物價穩(wěn)定,博物館也少,文物商店把整車整車的文物拉來故宮,送貨上門,任由故宮挑選。‘文革’故宮關(guān)門期間,也還有好多東西送進來,1966年底,在北展搞的‘紅衛(wèi)兵成果展覽’,展出之后全部送到了故宮,當然,這部分后來落實政策的時候全部退還回去了。可是‘文革’結(jié)束之后,落實政策的80年代,可能是大家都心有余悸吧,又是一個文物進入故宮的高潮”。轉(zhuǎn)折在90年代中期,“拍賣公司出現(xiàn)之后,局面就變了。80年代我剛負責文物征集的時候,故宮每年給我的征集費用是1萬元,到了90年代初期,是每年10萬元,到了1995年,征集費預(yù)算已經(jīng)到了1000萬元,都是拍賣公司抬起來的”。

  故宮是拍賣公司喜歡的客戶,故宮的名氣就是提升拍品價值的最好宣傳,但他們卻并不會因此給故宮最公道的價格,遇到不厚道的拍賣公司,還會故意設(shè)局找人假扮買家抬價。梁金生記得,有一次拍賣,他進場后故意沒有跟拍賣公司的人打招呼,坐在角落里,舉牌幾次之后,就再不動聲色,看著價格被一路抬上去。到最后,場面上是神秘電話競拍者勝出,但現(xiàn)實里,是拍賣公司不停地給故宮的領(lǐng)導打電話,追問故宮的競拍者到底去了沒有。最后,拍賣公司的把戲被戳穿,梁金生不僅用事先協(xié)議的價格拿走了拍品,還成功砍掉了交易的傭金。只不過,這些風光的故事只是少數(shù),故宮的財務(wù)預(yù)算制度和文物價格的直線提升,已經(jīng)讓這條收集文物的路徑越來越困難。“按故宮的規(guī)定,今年必須做出明年的征集預(yù)算,但是文物可遇不可求,我怎么知道明年會出現(xiàn)什么東西?”

  關(guān)于藏品的諸多爆料出處何在,鄭欣淼和故宮內(nèi)部很多人心知肚明,只是不愿說破。“利益之爭哪里都有,故宮是個老單位,也是個有各種告狀的地方,歷史上第一任院長易培基就被誣告盜寶,只是為什么出于私念,卻要賠上整個故宮的名聲?”

  故宮的定位

  鄭欣淼就任之前,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職位已經(jīng)空缺了11年。張忠培1991年卸任之后,一直沒有任命新的院長。鄭欣淼是陜西人,從地方干部做起,1992年調(diào)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繼而擔任青海省副省長,因為做眼睛手術(shù)必須離開高原,才到了文化系統(tǒng),歷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和文化部副部長,就此與文物結(jié)下淵源。2002年,故宮成為文化部直屬單位,同年10月10日,鄭欣淼就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10米紅墻里的天地,對時年55歲的鄭欣淼來說,也是全新的開始。“故宮是個老單位,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從解放以來,總共16年沒有院長(1952到1954年,1984到1987年,1992到2002年),實在千頭萬緒,我很有壓力。也有人說,不能拿歷史問題當借口,但故宮確實是個有歷史問題的老單位,牽涉到方方面面,這個不是我能抹掉的。”他說。

  上一任院長張忠培也有同樣的感觸,他是故宮院長職位空缺4年后的繼任者,1987年6月20日正式就任。這位北大考古系畢業(yè)的高材生,在吉林大學任教30年,一手開創(chuàng)建立吉大的考古學科,只想站在考古學術(shù)前沿搞學問,對于故宮博物院院長的任命,心中雖然并不情愿,但也決心有所作為。保衛(wèi)處副處長王子寧對這位老院長印象深刻:“夏天穿著大褲衩坐在門邊搓著腳跟警衛(wèi)聊天,樸素得像個農(nóng)民,但是只要一談起學術(shù),完全換了一個人,是位令人真心欽佩的學者。”張忠培用學者眼光對故宮做了一個初步評估:“四大優(yōu)勢只剩了一個半——學術(shù)研究上已經(jīng)遠遠落后于考古學術(shù)的發(fā)展,宮廷文物這一塊沒有地位,古建筑這一塊好一點,優(yōu)勢領(lǐng)域就是保存的傳世文物。”

  這個院長該怎么當?故宮到底該如何定位?如何發(fā)展?張忠培還記得,“全院開會討論,說得最多的是管理傳世文物的部門,古建部的人也發(fā)發(fā)言,宮廷部沒人說話。專家們也有各種意見,提出故宮應(yīng)該辦成藝術(shù)博物館。我的想法是,應(yīng)該區(qū)分故宮和博物院,故宮有兩塊牌子,既是國寶,又是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那故宮的特色應(yīng)該突出兩方面,一個是傳世藏品,一個是明清故宮,歷代王朝縮影”。討論沒有結(jié)果,但張忠培想清楚了,“少說多做,先從規(guī)章制度建設(shè)開始,讓各部處權(quán)責分明”。他從1988年開始故宮的獎金改革,希望“在不傷害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實行按勞分配的競爭機制”。

  張忠培還做了另一件硬碰硬的事情,重新做產(chǎn)權(quán)登記,收回故宮不同時期被劃撥或者被其他單位使用的房屋。“我來的時候,故宮的房子有14個單位占著”,其中就包括端門地區(qū)。端門外1917年就被劃撥給了歷史博物館,張忠培回憶:“在公安部門的主持下,1988年我跟當時的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坐下來談,我們是北大考古系的同學,都是蘇秉琦先生的弟子,我們達成了協(xié)議,端門地區(qū)的產(chǎn)權(quán)歸故宮,但歷史博物館可以使用,繼續(xù)租賃經(jīng)營用以補貼開支,一直使用到他們蓋好新館。如果萬一那時候福利還不行,也可以繼續(xù)使用,但最終還是要歸還給故宮的。”歷史博物館和革命博物館后來合并成立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新館2011年才竣工。張忠培定下的協(xié)議,終于在鄭欣淼的任期得以實現(xiàn),鄭欣淼說:“今年4月30日簽的字,11月端門所有的經(jīng)營戶必須退出,到時候天安門管委會將協(xié)助我們收回,具體怎么把端門利用起來,我們還在考慮,可以保證的是,游客再也不會看到那些鬧心的歷代太監(jiān)宮女展了。”

  鄭欣淼比張忠培幸運得多,他趕上了故宮百年大修的歷史機遇。工程計劃長達20年,每年投資1個億。上任之前,時任國務(wù)院副總理李嵐清與鄭欣淼談話,就特別指出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主持故宮大修。鄭欣淼正式上任后不到一個月,故宮大修啟動。作為初來乍到的“新故宮人”,他在千頭萬緒里開始了他的任期——維修方案怎樣制定,招標工作如何進行,組織機構(gòu)如何設(shè)定,任務(wù)如何計劃分配,等等。除了古建修復本身的各種不確定性,還有社會上的各種爭議之聲。“背景也很復雜,當時不光故宮,頤和園、天壇都在修,一些國際組織在質(zhì)疑中國的修復方法。其實,修的范圍、進度都可以商量,爭議關(guān)鍵是我們的方法和工藝對不對。”

  鄭欣淼選擇的應(yīng)對方式,與當年的張忠培很相似,埋頭做事,不爭辯。修復之后的武英殿和太和殿就是答卷。“武英殿我們經(jīng)驗還不夠,更換琉璃瓦時新舊分開,所以新的那半看起來特別亮,批評我們的人也特別多,說故宮修得金碧輝煌像影視城,其實新的琉璃瓦都有火氣,太亮,過兩三年之后就好了。等到太和殿工程,我們就吸取了教訓,8萬多塊琉璃瓦,全部拍照,每塊瓦都編號記錄,哪塊需要換,哪塊不需要,哪塊只要上釉,哪塊要連泥坯一起更換,一塊塊來處理。”關(guān)于故宮大修5年的階段性成果,已經(jīng)在2007年召開的國際會議上得到了肯定。“22個國家的40多名專家,3個國際組織到太和殿現(xiàn)場考察,那些外國專家都明白了,東方的建筑是不一樣的,材料不同,工藝不同,維修的方式肯定不同。”眾口難調(diào),關(guān)于故宮大修的爭議當然還在,但鄭欣淼和故宮的修復團隊已經(jīng)有了底氣,“中國式的修復方法已經(jīng)得到了國際的認同”。

  鄭欣淼和張忠培一直保持著聯(lián)系,兩位老人常常在電話里探討,求同存異。張忠培的任期只有“2年1個月13天”,他因為一些特殊的歷史原因,1989年8月被停職,1991年卸任,各種構(gòu)想,空成遺憾。但他在鄭欣淼身上,看到了諸多構(gòu)想的實現(xiàn)。他對鄭欣淼的評價是:“這個院長沒有選錯人。”鄭欣淼也覺得,他們對故宮的思考有許多共通之處;仡9年任期,鄭欣淼的自我總結(jié)很簡單,一只手就能數(shù)完:“故宮的百年大修,第七次藏品清理,提出‘故宮學’研究,兩岸故宮交流和故宮的國際交流。”總的方向,是讓故宮以開放的姿態(tài),與外界有更多的互動,公開化,透明化。“比如我們正在編輯出版的500卷《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這是第一次透徹地向公眾交代故宮的家底,讓全社會來監(jiān)督。”鄭欣淼也希望藏品大系能夠澄清一種誤解,就是北京故宮只有皇宮,好東西都去了臺北“故宮”。“臺北‘故宮’的65萬件文物,38萬件是檔案,近20萬件是圖書,真正的書畫文物只有10萬件。好多人喜歡拿臺北‘故宮’跟北京故宮比,其實兩者差異很大,臺北‘故宮’是公務(wù)員建制,跟我們的很不一樣。”

  其實故宮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像“文物總管”梁金生形容的那樣,就是一個封閉的小世界。開放管理處處長檀文亭回憶,故宮的游客從“假日經(jīng)濟”、“黃金周”的概念提出之后,才開始增多,游客暴增則是2008年奧運會之后,2009年10月2日,是故宮歷史上游客最多的一天,14.8萬人。“那是什么概念,外面,從午門排到端門外,全是排隊的人和旅行社的各色小旗子,里面,高個的只能看到人頭,矮個的只能看到別人的衣服。游客散后,一地垃圾。”這種壓力還在持續(xù),2011年的國慶,雖然故宮已經(jīng)做出了每日限流8萬人的方案,并且提前通知公眾,但從國慶當天開始,游客壓力就在持續(xù)增加,同樣在10月2日、3日呈現(xiàn)井噴態(tài)勢。就算沒有之前一系列的是非和爭議,這種旅游壓力,也必然讓故宮要越來越多地全方位接受公眾檢視,這是發(fā)展的必然,也是公眾對博物館文化需求的進步。

  主管經(jīng)營的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曾經(jīng)是國家文物局第一任博物館司司長,他一直在思考博物館文化,他覺得:“歐美國家,博物館已經(jīng)成為公眾日常文化消費的一個部分,但我們的博物館意識,遠沒有深入人心。”“中國以文保單位為依托的博物館占了1/3,到底應(yīng)該以什么眼光和理念,來傳播這種以藏品為主的博物館文化?如果大家說起故宮,都是經(jīng)濟換算,動輒是里面的什么東西值多少錢,其實應(yīng)該由故宮來反思,你給公眾提供了什么精神層面的東西?這是問題。”72萬平方米的故宮,開放區(qū)域已經(jīng)將近1/2,蜂擁而至的游客們興趣點究竟在哪里?除了拍著故宮的門釘,激動萬分地說終于看到了皇上住的地方,還有什么?那些已經(jīng)被磨得锃亮的門釘,都是附庸傳說和走馬觀花的印記。

  10月2日,國慶游客最多的那一天,本刊記者再次到訪故宮,上午9點半,整個中軸線上,已經(jīng)水泄不通。而故宮陳列部精心布展的三個主題展覽,武英殿的書畫展、文華殿的瓷器展,以及午門城樓的蘭亭展,卻游人稀疏。這三個展室都免費開放,有凝練的主題,展示著諸多傳世文物,還配備了現(xiàn)代化的展覽解說和演示系統(tǒng),就算對這些主題從不了解,也可以通過現(xiàn)場電子設(shè)備的輔助,開始一段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旅?上В@些稀疏的游人里,愿意靜下心來欣賞的人更加少,許多人只是匆匆繞場一圈,無視禁止拍照的警示,拿著相機或者手機,趁著工作人員不備,偷偷按下快門,閃光燈此起彼伏,閃過那些傳承百年千年的傳世文物。午門蘭亭展里的工作人員們,一上午都在重復同樣的話——“請不要拍照!”從最初的客氣克制,慢慢變得不耐煩和生硬,但他們的努力,旋即就被更多的閃光燈淹沒了!

 

上一頁 [1] 下一頁
共有  條網(wǎng)友評論 【發(fā)表評論
同樂
包郵特價:360
荷葉瓶
特價:499
輝煌騰達
特價:488
幽夢
包郵特價:1299
陸羽品茶
包郵特價:888
凌云騅
特價:488
自在春風
特價:599
歡天
特價:999
竹之語
包郵特價: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郵特價:699
煙雨江南
包郵特價:2999
上善若水
包郵特價:2660
 ·本類最新 更多...
陶瓷名城
·潮州——中國瓷都
·宜興
·德化——中國瓷都·德化
·醴陵——三大古瓷都之一
·淄博
·唐山——北方瓷都
·景德鎮(zhèn)——千年瓷都
·佛山——南國陶都
陶瓷名人
陶瓷文化
關(guān)于我們  產(chǎn)品服務(wù)  幫助中心  法律聲明  誠聘英才  網(wǎng)站導航  友情鏈接  RSS定閱  新聞?wù){(diào)用  聯(lián)系我們  訪客留言
運營商:網(wǎng)興網(wǎng)絡(luò)科技 版權(quán)所有 (C) 2007-2008 中華陶瓷網(wǎng) Ctaoci.com Cceram.com
電子郵件:service#ctaoci.com 聯(lián)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園科技大樓二樓 郵政編號:362500 閩ICP備05012475號
電話:0595-23555005 傳真:0595-23593359 廣告熱線: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