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紋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紋飾之一,也是陶瓷器裝飾紋樣之一,魚因與“余”諧音,寓“富貴有余”、“連年有余”。魚紋最早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早期河姆渡文化陶器,瓷器魚紋見于宋代,明清時期魚紋多見,且表現(xiàn)方式很多,有青花、釉里紅、五彩和粉彩等。魚紋有1尾~5尾不等,多與水紋組合,或蓮池水藻,或水藻游魚。龍泉窯魚紋多為器心貼有相對的游魚,青翠的釉面好似水波,魚在嬉戲,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元代魚紋體肥而大,多與水草組合在一起,具有線條流暢、繪畫細膩、生動活潑的特點。魚的種類有鱖魚、鯉魚、鯰魚、鱸魚等。明代的魚紋繪畫富有靜態(tài),不追求真實性,帶有裝飾性,以鯉魚為主。明永樂官窯魚紋尤以釉里紅三魚最為典型。清代魚紋繪畫細膩,以寫實居多,且富有寓意,常與磐、瓔珞、靈芝組合寓意吉慶有余。清晚期多以金彩描繪。
圖:中式餐具·56頭高檔骨瓷金魚紋系列餐具套裝
圖案表現(xiàn)為魚的形態(tài),脊鰭與腹鰭各一個或兩個。魚紋常飾于盤內(nèi),反映器物裝飾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結(jié)合的。魚紋也常施于銅洗和銅鏡上。商代的魚紋,脊鰭和腹鰭各有兩個,魚的形象較為呆板。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魚紋,常見有一個脊鰭,魚口多張開,形象生動。魚紋多施于盤內(nèi)。故宮博物院藏一件龜魚蟠螭紋方盤,盤內(nèi)魚紋顯示出魚在水波中游動的狀態(tài)。魚紋也常見于漢代的銅洗和宋、元的銅鏡上。傳統(tǒng)寓意紋樣!妒酚·周本紀》上說周有鳥、魚之瑞。又《太平御覽》卷九百三十五引《風俗通》曰:“伯魚之生,適用鐀孔子魚者,嘉以為瑞,故名鯉,字伯魚。”說明魚在古人的心目中,也是一種瑞。漢代畫像石中,魚紋大多為鯉魚,并常常與龍、鳳同處一畫。同時,魚具有生殖繁盛、多子多孫的祝福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