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紅是瓷器釉下五彩品種之一。首創(chuàng)于元代。因以銅為著色劑在瓷胎上繪紋飾,(含銅0.3%~0.5%)施于坯體,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使釉下呈紅色花紋,故又稱“銅紅釉”,是我國顏色釉中的名貴品種。由于銅在高溫下易揮發(fā),對窯室燒成氣氛非常敏感,燒成技術不易掌握,故而初創(chuàng)階段紅釉呈色不夠純正,發(fā)色暗紅。明初燒成永樂“鮮紅”與宣德“寶石紅”名貴品種,質料細膩、紅而深沉、釉汁瑩厚,器口一周潔白宛如玉帶,為后人所重,有“以鮮紅為寶”的評價。嘉、萬時期,鮮紅器多以礬紅代之,這是由于銅紅釉難以燒成所致。
圖:青花釉里紅瓷器
元代釉里紅瓷器:由元代江西景德鎮(zhèn)創(chuàng)燒。元代釉里紅大多呈灰黑色,少量紅色器物以青花蓋碗、罐、玉壺春瓶居多。裝飾簡單,有纏枝蓮、草葉紋等。明洪武朝釉里紅較為盛行,呈色淺紅而帶灰色。裝飾以線描為主,紋飾有纏枝菊紋、纏枝蓮等。
明代釉里紅瓷器:明永樂時期的釉里紅器物也不是很成功,傳世不多,直到宣德時期方成功燒制出釉里紅瓷器。這時期還有以白釉剔花填紅料做紋飾,燒成后圖案凸顯白色釉面的方法,呈色鮮紅。
清代釉里紅瓷器:清雍正時的釉里紅呈色鮮紅且有層次,燒造得極為成功。當時器型有盤、碗、瓶等,紋飾以三魚、三果、五蝠為多見。不管是元、明還是清初,釉里紅瓷器都是采用三種不同的裝飾方法:一是釉里紅繪線,即在瓷胎上用線條描繪多種不同的圖案花紋;二是釉里紅留白,裝飾方法多出現(xiàn)在元代中、晚期;三是釉里紅涂繪,以銅紅料成片、成塊地涂繪成圖案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