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博,來自臺灣成陽藝術(shù)文化基金會的宋信德先生小心地從一個錦盒中取出一件小巧的紫砂壺,壺蓋上像有個雞頭的造型,他說這把壺稱作“鳳凰壺”,壺身雕刻了祥云托珠的造型。宋先生說,1721年德國德里斯頓博物館的登記冊中能找到與之相同的壺,證明是康熙年間造的。他又拿出另一件鏤空的“梅花紋紫砂圓壺”說,歐洲人有在高檔工藝品上鑲金屬的習(xí)俗,這把鏤空梅花紋紫砂壺的壺嘴、壺紐和座子上都加鑲了金飾,紐的金飾為梅花形,使紫砂壺在典雅中透出華麗,既美觀又耐用。這批展品都是從海外的大型拍賣會上重金購得的。
圖:“鳳凰壺”欣賞
在明代更是流傳著“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爭求鳴遠碟”的諺語。據(jù)宋先生介紹,外銷紫砂是紫砂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在明代,紫砂流行于中國的上流社會,但是隨著明清政權(quán)更替帶來的戰(zhàn)亂,國內(nèi)銷路銳減,宜興紫砂轉(zhuǎn)而尋求海外市場。西方把宜興紫砂器稱為中國“紅色陶器”,隨著茶葉由東印度公司輸往歐洲。當(dāng)時歐洲人喜歡用紫砂壺喝茶,他們喝茶時有加上奶和糖的習(xí)慣,由于紫砂壺壁有許多小孔,奶和糖不容易洗干凈,后來紫砂壺就被歐洲人當(dāng)作陳設(shè)器來觀賞,配上金套嘴、金鏈子,陳列在壁爐上。此次運抵南博展出的外銷紫砂器共64件,其中,鏤空裝飾紫砂壺有8件,它們大部分是17世紀(jì)下半葉到19世紀(jì)歐洲市場的定制品。有一對紫砂罐就是按照西方進口的玻璃茶葉罐仿制的,非常精致。宋先生分析說,經(jīng)考證,紫砂的外語名詞就是宜興的漢語拼音(Yixing)。19世紀(jì)之后,國外文獻,包括德文、荷文、法文、英文、丹麥文、瑞典文中,都用“Yixing”取代“terra sigillata”(意為古羅馬深紅色陶器)一詞,代表中國的紅色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