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是指用鈷料在白瓷胎上描繪紋飾,然后罩上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我國早在唐宋時期就已出現(xiàn)了青花瓷器,但數(shù)量很少,產(chǎn)品在胎、釉、紋飾等各方面均帶有明顯的原始性,尚未形成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獨立品種。直到元代,景德鎮(zhèn)的制瓷匠師才掌握了青花瓷器的燒造技術,從此,青花以它鮮艷穩(wěn)定的色彩、豐富多彩的畫面以及釉下彩繪永不褪脫的特點,逐漸成為景德鎮(zhèn)瓷器生產(chǎn)的主流。
圖:鷺棲圖骨瓷餐具
青花是以釉下彩繪圖案為裝飾,其繪畫工具和技法與中國傳統(tǒng)的國畫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后者以紙、絹為載體,在平面上作畫;前者以瓷胎為載體,在各種不同的立體造型上作畫。為了使繪畫技法能夠適應陶瓷立體裝飾的要求,制瓷藝人根據(jù)器物的不同部位設計出不同的裝飾方案,在人們視線接觸面積最大的腹部、盤心等中心部位裝飾主題文飾,在口、頸、肩、脛、足等次要部位則輔以邊飾。因此,青花瓷器的裝飾紋樣可以分為主題紋飾和邊飾兩大類。
邊飾作為青花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藝術風格的轉變,總是能夠敏銳地顯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因此,對邊飾進行系統(tǒng)的排比和研究,無疑會對鑒定青花瓷器的年代提供重要的依據(jù)。
一、蓮瓣紋
蓮瓣是中國傳統(tǒng)裝飾紋樣,西周時期已用于青銅器上。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西周晚期的“梁其壺”,壺蓋四周飾有一周鏤空的蓮瓣作為蓋紐。東晉時期,瓷器上開始出現(xiàn)蓮瓣紋,到南北朝時廣為流行。此后,蓮瓣作為瓷器裝飾中最為常用的紋飾一直長盛不衰。直到宋代,富有生活氣息的蓮花圖案取代蓮瓣成為主題紋飾,蓮瓣紋逐漸從器物上的顯要位置退居角落,成為陪襯主紋的邊飾。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構圖繁密、裝飾層次多的特點,邊飾在整體構圖中作用非常重要。在諸多邊飾之中,蓮瓣紋以其使用最廣、數(shù)量最多而名列榜首。
元代蓮瓣的外形經(jīng)過藝術地夸張變形,瓣內(nèi)飾有精美復雜的圖案,具有很好的裝飾性。其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獨特的排列方式與夸張的外形。元代蓮瓣紋每瓣自成一個單元,瓣與瓣之間均留有空隙。這與名代相鄰兩瓣之間互相借用邊線連為一體的排列方式有明顯的區(qū)別。
元代蓮瓣外形的畫法很有特色,瓣肩轉折生硬,整體近似方形。外廓的粗直線與瓣內(nèi)的細曲線形成一種直與曲、剛與柔的對比美,元代絕大多數(shù)蓮瓣的外形均采用這種畫法。元青花中還有一種從唐代金銀器上借鑒來的變形蓮瓣紋,瓣尖由兩片經(jīng)過變形的忍冬葉相對卷曲而成,每片忍冬葉又酷似半個元代纏枝蓮紋中的葫蘆形花葉。配上瓣內(nèi)精美的圖案,給人以雍容華貴之感。
2、蓮瓣內(nèi)均繪有圖案。元青花蓮瓣紋的外廓由外粗內(nèi)細兩條線構成,瓣內(nèi)的圖案十分豐富。其中最常見的是如意云紋。如意云紋的畫法有兩種:一種只用細線條將圖案勾勒出來;另一種勾勒出輪廓后用青料將云紋涂滿。云紋多為三重垂弧,最上面一層的彎角深深地向里勾卷。云紋下面多配有圓形或點狀裝飾。
元代蓮瓣內(nèi)的裝飾圖案有的非常精美華麗,如折枝花卉、雜寶紋等。折枝花卉一般多為蓮花,花芯作石榴狀,花瓣形如麥粒,瓣邊或下部留有白邊。花葉為元代典型的葫蘆形。蓮瓣內(nèi)加繪雜寶紋為元代所獨有,火珠、犀角、海螺、法輪、珊瑚、方勝、寶杵、銀錠等相間排列,極富裝飾形。
3、裝飾范圍廣。蓮瓣紋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從盤碗類圓器直至瓶罐類琢器,無論用與肩、腹還是用于盤心,都顯得協(xié)調自然。構圖層次較多的器物,還常常描繪多層蓮瓣紋以增加美感。
明代前期,瓷器的裝飾風格開始由元代的繁復向疏朗、簡練轉變。洪武時期的蓮瓣紋既有元代遺風,又不乏自己的特點。首先蓮瓣紋的裝飾范圍開始縮小,一般用于器腹的下部。蓮瓣外廓仍由外粗內(nèi)細兩條線構成,但肩部的畫法已由勾勒生硬變?yōu)樾泄P圓潤。瓣與瓣之間的排列也發(fā)生了變化,除極少數(shù)仍和元代一樣互相留有空隙外,絕大多數(shù)已經(jīng)連在一起。瓣內(nèi)圖案趨向簡單、抽象,較常見的有如意云紋和寶相團花兩種。洪武時期蓮瓣內(nèi)的任意云紋較大,垂弧由一組組逐漸縮小的圓渦線組成。寶相花是以蓮花為基礎經(jīng)過幾何變形產(chǎn)生的一種裝飾圖案,洪武蓮瓣內(nèi)的寶相團花已經(jīng)完全圖案化,花芯以大小相套的兩個圓圈為中心,外圈繪一周連珠紋。花瓣的畫法有兩種:一種先均分出八個花瓣,再在每個花瓣頂端畫一個小圓圈;另一種由花芯向上下左右各畫一個如意形花瓣。加繪寶相團畫的蓮瓣僅見于洪武時期的青花和釉里紅器物。
永宣時期的蓮瓣紋已經(jīng)明顯趨于自然寫實,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蓮瓣內(nèi)的裝飾簡單。元代蓮瓣形體較大,適合在蓮瓣內(nèi)加繪比較復雜的圖案。永宣蓮瓣明顯變小,瓣內(nèi)圖案也隨之變得簡單,一般只有幾條簡單的弧線圓點,有的干脆用青料將瓣內(nèi)涂滿。但蓮瓣的結構仍有明顯的元代痕跡,例如加繪如意云紋的蓮瓣,只是瓣內(nèi)的如意云較元代變得小而圓潤,垂弧也由三重減為兩重而已。
2、以青托白。以青花為地留出白花的技法元代已經(jīng)流行,許多元青花大盤在盤心交替使用白地青花和青花地白花,形成色調上的反差,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永宣時期青花地白花主要用于邊飾,如常見的蓮瓣紋、蕉葉紋、海滔紋等都大量采用這種方法。深色的帶狀邊飾與白地青花的主題紋飾相互映襯,別有一番情趣。
3、蓮瓣形狀及排列結構豐富多彩。永宣蓮瓣的形狀多種多樣,既有肩部圓潤瓣尖凸起的傳統(tǒng)蓮瓣,也有瓣尖向內(nèi)凹的蓮瓣。還有一種瓣內(nèi)涂滿青料的蓮瓣,瓣體狹長,頂部為圓弧形,沒有凸起的瓣尖。在排列機構上,有的各自分開留有間隙,有的互借邊線連在一起。此外,單層蓮瓣和雙層蓮瓣也都兼而有之。
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迄今尚未發(fā)現(xiàn)暑有年款的官窯瓷器,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但此時民窯生產(chǎn)青花瓷器卻很有特色,根據(jù)近年來紀年墓葬出土的資料,民窯青花裝飾的蓮瓣紋主要有三種:一種為白描蓮瓣,多用于器物肩部及器蓋;一種為寫實性較強的蓮瓣,多用于器物下腹;還有一種雙螺絲靨形蓮瓣,多用于器物下腹及器蓋。
明代中期,青花瓷器的裝飾風格由前期的灑脫豪放轉變?yōu)榍逍愕,構圖層次大大減少,邊飾的使用遠遠不如前期。永宣青花中流行的雙層蓮瓣仍大量使用,但很少采用“以青托白”的手法。一種大蓮瓣之間夾小蓮瓣的單層蓮瓣紋開始盛行。這種蓮瓣的排列方式與永宣時期那種外層蓮瓣之間露出里層瓣尖的雙層蓮瓣不同,直接在兩個大蓮瓣之間加畫一個瘦長的小蓮瓣。大蓮瓣內(nèi)的圖案精美復雜,小蓮瓣則較簡單。
明代中期民窯青花上的蓮瓣紋除少數(shù)精品模仿官窯的畫法外,大多數(shù)產(chǎn)品為了適應大批量生產(chǎn)的需要,畫的簡單粗放,有的是在粗細相間的垂直線分隔出的方框內(nèi),畫一組上下大小的圓渦線;有的則只是在兩條弦紋之間畫上粗細,長短不等的垂直線來表示蓮瓣紋。
明代后期的蓮瓣紋除繼續(xù)延用中期的式樣外,總趨勢是向圖案化發(fā)展。有的經(jīng)過變形處理后已完全失去了蓮瓣的自然形態(tài),成為一種純幾何圖形的連續(xù)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