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劃 梅華全 陳俊達
“Blanc de chine”(法文)這個名詞誕生于明末清初,中國的一座名為“德化”的山區(qū)小縣,以其驚人的制瓷技藝驚動了全世界。從那時起,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吉美博物館、愛丁堡的蘇格蘭皇家博物館、阿姆斯特丹的雷克斯博利博物館等許多全球知名的博物館開始收藏起這種叫“中國白”的瓷器。她們潔白如玉,溫潤如水,其技藝傳承千年,經(jīng)久不衰……
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吉美博物館、愛丁堡的蘇格蘭皇家博物館、阿姆斯特丹的雷克斯博利博物館、莫斯科的東方藝術(shù)博物館、德累斯頓的國立美術(shù)館……這些全球知名的博物館都珍藏著同一種中國瓷器——“中國白”(法文“Blanc de chine),這“白”不是鼎鼎大名、白中帶青的景德鎮(zhèn)青花瓷,也不是專供御用的定窯白瓷,而是來自中國東南沿海、曾經(jīng)最繁華的泉州港的德化白瓷。
這可能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為在大眾的印象中,德化不過是生產(chǎn)現(xiàn)代日用陶瓷較為出名,何來的“大名”?殊不知,在中外的學(xué)術(shù)界和收藏鑒賞界,德化白瓷一直有著非常高的聲望:趙汝珍編述的《古玩指南》贊其“似定器無開片,若乳白之滑膩,宛如象牙光色,如絹細(xì)水瑩厚”,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則稱之“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頗瑩亮,亦名福窯……白者頗似定窯,惟無開片,佳者瓷質(zhì)頗厚,而青里能映見指影,以白中閃紅者為貴”。法國人波西爾在他的《中國美術(shù)》一書中認(rèn)為它“乃中國瓷器之上品也,與其他東方名瓷迥不相同,質(zhì)滑膩如乳白,宛似象牙”。而日本學(xué)者上田恭輔在他的著作《支那古陶磁研究的手引》更是將德化白瓷譽為了“瓷器中的白眉”,“如果以客觀而公平的態(tài)度給予評論的話,可以說是比白玉更為華麗。以陶工的技巧來說,更可號稱中國古今獨一無雙的優(yōu)秀作品”,“就是對陶瓷毫無欣賞水平的人,只要一見便可發(fā)出贊賞之聲”,“雖然胎壁較厚,卻比燈罩更為透明……顯出光亮美觀的肌面,以光滑度來說可稱為天下第一。”說實在的,這些并不是過譽,真正見過德化瓷精品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觸。筆者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就見過一尊何朝宗款的“鶴鹿老人”——老人坐在巖石上,麇鹿匍匐膝下,仙鶴盤旋腳邊。老人的雙手抱在胸前,靠在身前的茶幾上,雙目微閉,臉含微笑,衣服輕松地披在身上,活脫脫就是一個民間老壽星,十分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