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jié),懷著期盼,懷著幻想,我和朋友去看月記窯。
小車上了一條狹窄的黃土小道,在坡頂停了下來。撲入視野的景象令我仿佛看到了古時候的窯坊:黃土小道在樹林中彎曲延伸,小道旁堆滿了曬干的木材,幾座破舊古老的木頭房子鑲嵌在半山腰中,房前堆滿了用竹籠裝著的瓷器,幾個頭頂烈日的挑坯工,滿臉黝黑,只穿著短褲,光著膀子,肩上挑著沉重的瓷坯,汗如浹背,只管低頭慢慢地走著。
拐過一個彎,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山頭上一片較為嶄新的吊腳樓,樣子就像古時候的客棧,而山腳一排小房是月記窯國際工作營。工作營旁,一條長長的窯——不,它更像是一條“龍”,臥在山林安然沉睡,讓我只能屏息凝神,緩緩而登,只怕驚醒了它。
那就是“月記窯”,已有400年歷史,它以薪柴為食,哺育一個又一個美麗的茶壺、陶罐。“月記窯”自下而上,呈長條形,形態(tài)如龍。龍窯是瓷都古人智慧的結(jié)晶,它依山坡而建,利用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余熱,火焰抽力強(qiáng),升溫快,容量大,成品率高,操作容易,節(jié)省了大量勞動力。
“月記窯”分窯頭、窯室和窯尾。窯頭設(shè)火膛,窯室分若干節(jié),階梯通道旁放窯門若干個。每節(jié)兩側(cè)窯墻處設(shè)投火眼,對稱排列。走到窯頂?shù)臅r候,就看到了這條“龍”的“龍尾”。“龍頭”通常指帶頭的、起主導(dǎo)作用的事物,而“龍尾”也一樣重要:它在整個“月記窯”中主要是起到“煙囪”的作用,拔火拔煙,排走煙氣,改善燃燒條件。當(dāng)我站在“龍尾”之前,仰望這巨大的窯尾時,默默地遐想著,當(dāng)龍窯中大火燃燒翻騰時,千萬條火舌爭先恐后地從“龍尾”上噴出,那該是一番多么壯觀之景。那時的我仿佛感受到巨龍?zhí)K醒了,噴出的火舌仿佛變成“巨龍”的前進(jìn)的動力,使它飛騰在天空。它作為德化“千年窯火”的代表,凝聚著德化人民的無窮智慧,飛向中國,飛向世界,盡情翻騰,盡情展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