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中的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種,這也是人們廣為收藏的一個種類。在明代青花瓷器的發(fā)展達到一個藝術(shù)高峰,這個時期的官窯瓷器逐漸形成了宮廷化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而民窯瓷器則體現(xiàn)出的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風(fēng)格。
這種琺瑯彩的瓷瓶十分罕見,m瑯彩是康熙年間由法國傳教士傳入中國的一種顏料,康熙年間開始實驗在中國瓷器上使用,但是不很成功。雍正年間,雍正皇帝對琺瑯彩瓷器的燒制并不十分重視,到了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鼎盛,乾隆皇帝喜愛西方文化,琺瑯彩瓷器的燒制也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燒造數(shù)量依然不多,所以今天成為瓷器收藏中的極品。
人們把青花瓷比作瓷器舞臺的青衣,素雅高潔、藍色純凈。這是一種用鈷料在瓷胎上作畫,蓋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藍色的花紋與潔白的胎體交相映襯,宛若一幅傳統(tǒng)的水墨畫。
清代景泰藍梅瓶
清代是景泰藍工藝發(fā)展的又一高峰期。尤其是乾隆年間(1736~1796),景泰藍工藝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景泰藍制品種類繁多,器物的應(yīng)用范圍要比以往更為擴大,工藝比明代有所提高,胎體較薄,掐絲細薄均勻,技藝更是絲流暢婉。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潤澤,并且無砂眼,雖鍍金較薄,但金色很漂亮。清代景泰藍不及明代的紋飾生動,但花紋圖案也是繁復(fù)多樣,鮮艷奪目。清代的中國景泰藍工藝品已經(jīng)聞名天下,景泰藍制品大量出口國外,成為海外貴族家庭中的擺飾品。
青花瓷是我國的國瓷,又稱白地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jīng)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它耐酸耐磨,色彩經(jīng)久不退,亮澤而深邃,素有“永不凋謝的青花”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