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源遠流長、輝煌燦爛,陶瓷紋飾作為陶瓷藝術價值的顯現(xiàn)也是歷史悠久,每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特征與魅力。
新石器時代的各種彩陶,屬彩裝飾。這種低溫彩的裝飾功用,類似于后來的釉。各種灰陶、黑陶、紅陶、褐陶等上的刻、劃、堆貼、錐刺的云雷紋、繩紋、平等線紋等等,屬胎裝飾?梢哉J為新石器時代陶器以胎裝飾為主。
殷商奴隸制時期:出現(xiàn)了以印花、堆貼為主要裝飾手法的原始青瓷。
至東漢到三國,是我國陶瓷完成從無釉到有釉,釉層由薄增厚,實行通體施釉。釉層光潤似玉的重要階段。裝飾特色質樸、有厚重的裝飾味,簡淡空疏。釉裝飾已經萌芽,三國至西晉晚期出現(xiàn)的褐色點彩,到東晉已經成熟并流行起來;這個時期的釉裝飾,無論點彩、釉下彩繪,均為高溫釉料作成,與胎體一次燒成, 即為高溫彩釉。
隋、唐是我國陶瓷各種紋飾、裝飾手法大發(fā)展的時期,以唐三彩、長沙窯彩繪、鞏縣青花為代表的釉裝飾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我國陶瓷裝飾呈現(xiàn)出嶄新的氣象。有胎裝飾:在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及邢窯為代表的白瓷的各大名窯,“重釉不重紋飾”,故紋飾很少。這不多的紋飾幾乎全是刻、劃的蓮瓣紋之類的胎裝飾。釉裝飾:點彩、條彩、斑彩,這是高溫彩釉。彩繪:這是該時期大量興起的陶瓷裝飾工藝,繼承六朝傳統(tǒng),以長沙窯最為豐富,越窯鞏縣窯有少許。常見有褐、綠、蘭、紅等色。彩繪無論釉上釉下,均是高溫彩繪,一次燒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二次燒成的釉彩。這是我國陶瓷釉裝飾最為引人注目的成就,有承前啟后的巨大貢獻。
宋代,是中國瓷業(yè)蓬勃發(fā)展的時代。紋片釉與雕花影青與釉上加彩等技法的運用,大大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胎裝飾,以印花、劃花、刻花為主,雕、塑、堆、貼、鏤等技法用的較少。以定窯系白瓷印花,耀州窯系青瓷刻花劃花,青白瓷系列劃花最有代表性。釉裝飾,有進一步發(fā)展。宋代出現(xiàn)了磁州窯系的釉上彩或釉下彩裝飾工藝與釉結合的新型裝飾工藝,白釉釉下黑花,釉上紅綠彩就是典型。主要形式是繪畫、詩文。青花瓷這種釉下裝飾工藝,繼承唐代傳統(tǒng),有少量生產。宋代青花數(shù)量雖少,意義卻比較重要,它使唐代開創(chuàng)的這種釉下裝飾工藝沒有中斷,得以延續(xù),就為宋以后青花的大發(fā)展提供了工藝技藝傳統(tǒng)。
元代,德鎮(zhèn)就已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青花、釉里紅和卵白釉的燒成,使景德鎮(zhèn)的陶瓷裝飾出現(xiàn)了嶄新的局面。元代陶瓷以其“豐滿華麗,層次分明”。元代以青花、釉里紅成就最大。元青花上承唐以來釉裝飾工藝技術而大加發(fā)展,下啟明清青花的黃金時代。
明代釉裝飾進入繪畫時代,以青花為主流,發(fā)明,發(fā)展了五彩、斗彩、素三彩等。
清代的釉裝飾更發(fā)展到極致,以各種彩瓷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色釉。彩瓷中以粉彩為代表,到中晚期占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