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十余年來汝窯發(fā)掘資料得知,汝窯器物十分豐富,凡傳世品所見,除出戟尊外,窯址中均有類似標本出土,而且器型遠不止這些。如蓮瓣紋缽、海水紋 缽、鏤孔盞托、劃花海水紋缽、套盒、壺、梅瓶、鳥首型器等。
傳世的汝窯瓷器主要有三足尊、奉華尊、直口瓶、紙槌瓶、鵝頸瓶、碗、蓮花大腕、盤(敞口、直口、三足)、碟(花口)、洗(花口)、盞托(花口)、水仙盆等。分別收藏在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等博物館。
盤、碟是汝窯瓷器中較多的一種器類,已見著錄20余件。盤有直口、花口、敞口之分。盤的高度一般在1.5厘米至4.8厘米之間,口徑一般在14.8厘米至21.4厘米之間。有的盤呈六瓣花口,為宋代典型的式樣。碟相對較淺,高度約1.5厘米至3.3厘米之間。盤、碟均采用裹足滿釉支釘支燒。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三足盤是比較特殊的一件,從窯址出土標本來看,當時燒造的三足盤數(shù)量不少,窯址中有大小數(shù)種規(guī)格的三足盤殘器。這種器型在宋代其它窯口未見,是宋代汝窯的特有造型。
洗,亦是汝窯中常見的器類,式稍深,有圓口和花口之分,高度在3厘米至4.7厘米之間,足經(jīng)多在8.9厘米至13.1厘米之間,亦采用裹足滿釉支燒。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汝窯洗鑲有銅口,釉色純正,釉質(zhì)瑩潤,釉面開有片紋,是較為典型的器物。
碗,目前傳世有三種:
。1)撇口碗,兩件分別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碗高在6.7厘米至6.8厘米之間,口徑16.8厘米至17.1厘米,足經(jīng)7.5厘米至7.7厘米之間。北京故宮收藏的一件口、足直徑略大于在大維德基金會的一件,兩件碗均采用滿釉裹足支釘支燒。
。2)蓮花碗,高10.4厘米,口徑16.2厘米,足經(jīng)8.1厘米。碗呈十瓣蓮花形,似宋代常見的注碗形制,宋代南北方瓷窯均有燒造,為宋代常見器型,此蓮花碗造型比例適度,器身隨花口亦呈十瓣,形似一朵盛開的花朵,集觀賞與實用為一體。
。3)直口碗,上世紀80年代寶豐清涼寺蠻子營村出土,碗呈直口直壁,近底略收,此種器型在寶豐清涼寺窯及河南其它窯口生產(chǎn)的均釉、青釉碗中較為常見,支燒方法與其它碗的支燒方法不同,未采用支釘支燒法,而采用墊燒。
瓶,汝窯瓶目前所見的有紙槌瓶、撇口瓶、膽瓶、鵝頸瓶幾種,瓶的一般高度在18厘米至22.4厘米之間,足經(jīng)多在8厘米至9厘米之間。
如紙槌瓶,造型很美,瓶口微撇,長頸微束、折肩、直腹微收,線條柔中有剛。另一種瓶與紙槌瓶相似,只是口上出一平沿,類似的造型在宋代龍泉窯青釉瓷器中亦可見到。
三足尊,傳世共兩件,北京故宮的三足尊較小,高12.9厘米,口徑19厘米,足距17.8厘米。三足尊為宋代瓷器造型之一。定窯、龍泉窯亦燒造,是仿漢代三足尊的形制,尊為直口直壁,器身飾三組凸起的弦紋,上下飾弦紋各兩道,腹中部,一組飾三道弦紋。下呈三足。足底亦見支燒的痕跡。
奉華尊,僅見臺北博物院一件,尊高16.3厘米,口徑13.1厘米至13.5厘米,足經(jīng)9.5厘米。因底部刻“奉華”二字,故名奉華尊。該器型宋代均窯、官窯亦有燒制。尊底部有5個支燒痕,支燒痕不是汝窯瓷中常見的芝麻大小,而是不甚規(guī)整的較大支燒痕,是較為特殊的一件,因其支燒方法特殊,窯址中又未見此類似的標本,故且存疑。
水仙盆,臺北故宮博物院與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各有收藏。水仙盆呈橢圓形,口微敞,下有四足。水仙盆高5.6厘米,至5.7厘米之間,口徑15.5厘米至18.6厘米×22厘米至23厘米之間,足經(jīng)13厘米至15厘米×19厘米至21.6厘米之間,底部有六個支釘痕。這種水仙盆,清代雍正、乾隆有仿汝窯的,所仿釉色逼真,造型亦很接近汝窯,實能亂真,在鑒別上應當十分謹慎。
盞托,目前所見兩件,有圓口與花口之分,分別藏于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與國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口徑為16.8厘米左右。盞托亦是宋代常見的器型之一,南北方瓷窯均有制作,北方耀州窯、定窯、均窯、南方江西景德窯燒制的各式盞托,造型豐富。在寶豐清涼寺窯址中還發(fā)現(xiàn)有鏤空盞托,為汝窯又增添了新的資料。
綜上所述,汝窯各類器物高度與口徑一般未超過24厘米,大多在十幾厘米至23厘米之間,器型沒有太大的,這是汝窯器物的特點之一。汝窯為何不燒或很少燒大型器物呢?汝窯北宋末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窯爐由原來的馬蹄形大窯,改進為橢圓形小窯爐,每窯只能裝燒20厘米左右匣缽配套器物10件,由此,我們可以找到傳世汝窯器物無大件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