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陶瓷的故鄉(xiāng)。英文單詞china,既表示中國,也是陶瓷的意思。古老的絲綢之路連接著東西方文明對彼此的愛慕和想象,精美的瓷器正是東方文明的一種象征。
陶瓷之于中國文化的標志性意義,已無需言說。值得不厭其煩老生常談一下的是,中國之所以能成為“陶瓷王國”,不僅是由于偶然地發(fā)明了燒制方法,更是因為千百年來全社會對它的親切喜愛,工匠持續(xù)不衰地革新和恪守。從氣勢恢宏的秦兵馬俑到唐三彩,從宋代的官、汝、哥窯到明清的粉彩,都反映了多個時期中國文化的訴求和生活智慧。而在絲綢之路彼端,經歷了貴族階層對中國舶來品的狂熱追捧之后,也走上了學習加“自主研發(fā)”之路。斗轉星移,當代的中國市場上,知名度高的日用陶瓷大多是歐洲的品牌,高檔商場里陳列的頂級奢侈品陶瓷器具清一色外國貨,用陶瓷來創(chuàng)作現代藝術作品的大師,也多是外國人。中國難道已經失去了陶瓷的代言權?
11月初,第一屆上海國際陶瓷生活藝術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行。6個主題館將展出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地區(qū)的知名陶瓷品牌和名家藝術作品,主題為“陶瓷無極限”。主辦方表示,希望借助陶瓷博覽會這個平臺,吸引更多國內外優(yōu)秀的設計師參與陶藝乃至器皿的設計,引入更多的藝術創(chuàng)意元素。
國產陶瓷品牌難覓
陶瓷源自中國,中國的陶瓷業(yè)卻仍不免與其他制造業(yè)一樣,在產業(yè)鏈中充當代工角色。目前世界上70%的日用陶瓷是由中國生產的,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用的是中國瓷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國外高級百貨公司和商場,幾乎見不到中國品牌的瓷器。中國一些主要的陶瓷產區(qū),幾乎完全成了外國瓷器的加工基地。“那些明明是中國制作的瓷器,一旦貼上外國品牌后,立刻身價暴漲幾十倍,而中國的廠商只能賺一些微薄可憐的加工費。”陶博會組委會負責人葛千濤一語道出了目前國內陶瓷業(yè)的尷尬局面。
究其原因,最突出的可能是企業(yè)缺乏品牌意識、缺乏獨立的銷售和展示終端。如品牌專賣、“城市”家具或藝術延伸品。相比較而言,在日本、英國、意大利、西班牙,陶瓷已成為了創(chuàng)意文化產業(yè)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奈曾曾提出“軟實力”一說,它指的是一國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fā)展模式,“一種讓別的國家不由自主跟隨你的吸引力”。幾千年來,中國的陶瓷對世界產生過至深的感召力,即是這種軟實力的體現。
據了解,近年來國內的大型陶瓷企業(yè)如華光、高淳、永豐源等,開始注重品牌與渠道的建設,逐漸開始在高端百貨商店開設專柜,但是高檔商場對國內陶瓷品牌的關注度不夠,國內企業(yè)在設計、品牌傳播、渠道建立上還需進一步完善。大型的、專門的陶瓷生活藝術博覽會將是一次提供展示和交流的開放平臺,我們了解到,目前國內大型陶瓷博覽會還是以地方性的訂貨會為主,這與大部分企業(yè)滿足于靠接訂單生存不無關系。
陶瓷品牌想要謀求健康的成長,強勢的終端營銷是重要的一環(huán)。陶瓷屬于耐用消費品,業(yè)內人士告訴我們,很多消費者平時對陶瓷衛(wèi)浴的關注度并不高,裝修時許多人是臨時稍作了解,在商場憑花色造型和價格作出選擇,因此打造強勢的終端銷售,能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信賴,從而購買該產品。但目前市場上產品同質化嚴重、設計上互相抄襲等成為困擾陶瓷衛(wèi)浴的營銷難點。創(chuàng)新對于陶瓷業(yè)調整、提升產品來說,也顯得尤為重要,賦予陶瓷更多的文化底蘊,正是創(chuàng)新的重要內容,讓產品超越本身使用的概念,從裝飾的角度賦予了新的生命意義。而“強強聯(lián)手”也是一條不錯的品牌建設之路,通過企業(yè)之間的聯(lián)合,實現優(yōu)勢互補,優(yōu)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最終擴大市場份額,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特地陶瓷有限公司經理孟立忠希望大家共同面對當前的問題:“消費者該如何鑒別瓷磚的優(yōu)劣,也是需要引導的。”冠軍瓷磚經理劉麓說:“目前陶瓷類的牌子非常多,利益驅使引發(fā)惡性競爭,相當于在石頭湯里加了毒蘑菇,最后把自己做死了,F在有的瓷磚商家價格戰(zhàn)開始白熱化,導致大家都受傷害。很多消費者都是第一次購房,他們看花色講價格,很少注重品質。有的商家就拿價格來迎合顧客,但是無利潤何談售后服務?我對現在的市場環(huán)境有些擔憂,百姓不能理性消費,對產品認知度不高,這都需要加強宣傳引導,改變這種畸形的現狀。”
另外,中國陶瓷行業(yè)還存在著產業(yè)結構不夠合理、產地之間互相排斥、缺乏溝通交流與學習、產品定位不清晰和低端陶瓷產品充斥市場等問題,一針見血的論斷是許多產品“源于傳統(tǒng)、低與傳統(tǒng)”。
藝術提升競爭力
與陶瓷業(yè)諸多問題相對應的是陶瓷在日常生活中地位逐漸邊緣化。
陶瓷在中國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而隨著新興的材料在家居中的廣泛應用,陶瓷家居的市場和地位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對于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陶瓷與當代陶瓷藝術最大區(qū)別,臺灣陶藝后援會副總經理洪興文認為,傳統(tǒng)陶瓷工藝是人類經營生活與提升精神境界下的產物,因而它也成為文化的表征,而隨著陶瓷科技的發(fā)達、原材料的精細加工、窯爐設備的改良、燃料的多樣與操作技術的方便,以及機械的輔助,應該能提升當代陶瓷的多樣性及質量。
陶博會組委會負責人葛千濤表示,目前在我國的一些藝術品盛會上,藝術陶瓷大行其道,而日用生活類陶瓷卻難見蹤影。即使是富豪家中,也很難找到一套上檔次的陶瓷餐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景德鎮(zhèn),一家陶瓷企業(yè)通過為宜家生產定制餐具發(fā)了財而被廣為推崇。
考慮到目前藝術家與設計師對日用陶瓷的關注度的缺乏,此次的博覽會嘗試創(chuàng)新生活陶瓷,為陶瓷注入藝術元素,鏈接生活與藝術,邀請了海上青花、泠概念、逸清軒、簡愛家居等時尚陶瓷家居品牌。以一個宏觀的視野,從陶瓷文化的多樣性進行梳理,呈現出生活與藝術的脈絡,從而突破純藝術、實用性、功利主義界限。讓藝術真正走向生活,完成從功能主義到審美趣味的觀念轉型。與此同時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激活想象力、激勵原創(chuàng)性,提升陶瓷生活品的層次;蛟S可以這樣說:陶瓷,讓生活更藝術,更美好。華光陶瓷的董事長蘇同強認為,“陶瓷不只是具有實用功能的物質產品,更是能夠承載文化藝術、給人以精神愉悅的精神產品。從一定意義上說,物質產品容易過剩,但文化精神需求永遠沒有止境。所以陶瓷行業(yè)跳出惡性競爭的辦法,就是把陶瓷當作一種承載文化精髓的藝術品,這才是陶瓷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詩意的棲居
業(yè)內專家介紹,在國內一線城市舉辦大型陶瓷博覽會,突破產地和行業(yè)限制,在中國尚屬首次。既不是“工藝美術陶瓷”或“建筑衛(wèi)浴陶瓷”展,也不是景德鎮(zhèn)陶瓷展或唐山陶瓷展,2009上海國際陶瓷生活藝術博覽會突出的是品牌、設計、國際時尚語匯。據了解,上海國際陶瓷生活藝術博覽會是上海春季藝術沙龍組委會主辦的,春季藝術沙龍舉辦七屆來,其品牌已經融入了上海城市發(fā)展的文脈,也可說是陶藝博覽會的品質保障。
從國際館、名家館、新銳館、藝術館、生活館、體驗館6個展館的設置不難看出,主辦方把交流和融合設定為博覽會的目標。到時,來自中國、中國臺灣、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意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英國、拉美等國家和地區(qū)的知名陶瓷品牌和名家藝術作品,同臺競技。博覽會主辦方還通過邀請加招展的方式吸引了國內知名的5家高等美術院校的相關機構,名家館還邀請了海內外名家包括旅美國際現代陶雕藝術大師李茂宗、著名陶瓷雕塑藝術師吳永平、陶瓷名家白磊白明兄弟,美籍國際陶瓷大師RimasVisGirda、意大利陶瓷大師MarioMancinelli、中國當代藝術家劉建華等,“新銳館”則特地為年輕視覺藝術家和設計師們提供了一個舞臺來展示自己的才華。觀眾在前四大館中“洗”過“眼睛”,便可來到生活館體會一下陶瓷藝術融入自家生活的無限可能,到體驗館親自動手試一試陶藝制作。
我們在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提前看到了部分展品,大多數都能與家居、辦公生活融為一體,細細觀覽,可以體會到陶瓷正在以其淳樸的材料、高貴的質感、嬗變的色澤、多樣的造型,刷新居民生活品質,提高生活趣味。“詩意的棲居”,正是上佳的寫照。
葛千濤表示,希望通過搭建博覽會這個平臺,吸引更多國內外優(yōu)秀的設計師參與陶藝乃至器皿的設計,引入更多的藝術創(chuàng)意元素,使“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