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專指一類小口、短頸、豐肩、上腹圓鼓、至下漸收、底內(nèi)凹呈圈足、附蓋的式樣。據(jù)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梅瓶口細而項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折于足則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考古資料與傳世實物表明,至遲在宋代梅瓶已廣為流傳,梅瓶作為一種盛酒用器,市場的銷售量很大,南北窯場競相燒造,各窯產(chǎn)品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元代景德鎮(zhèn)窯生產(chǎn)的梅瓶雄冠于群窯之首,其新創(chuàng)的藍釉、藍地白花、青花等梅瓶為景德鎮(zhèn)窯贏得了極大的聲譽。明代景德鎮(zhèn)窯的產(chǎn)品更趨精進,器物的功能也由盛酒擴大為陳設,成為明代生產(chǎn)數(shù)量多、裝飾豐富多樣、時代特征強的器皿之一,因此對于明代梅瓶的深入探討,無疑是研究明代陶瓷發(fā)展史的一個重要部分。本文試圖通過對明代梅瓶裝飾變化發(fā)展的論述,以期能對有明一代陶瓷裝飾演變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同時為明代梅瓶的鑒定提供可靠的依據(jù)。
一、從器物造型看明代各朝梅瓶的變化特征
如果說宋代梅瓶的造型可以用形制頎長、亭亭玉立,元代可以用形制高大、氣勢雄偉來概括的話,明代梅瓶則不能,其器皿從明初至明末均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詳析如下:
洪武梅瓶的形制在高度上基本承襲元代器皿而來,傳世器皿一般多高達40厘米左右,較元代的大型器略矮,然洪武梅瓶的細部則較元代有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二個方面:第一,洪武的梅瓶口多呈微凸的圓唇狀,與元代平沿外折的唇口有別;洪武梅瓶的肩部雖豐,但多作圓弧狀,不如元代的肩部有平坦之感;洪武梅瓶的腹下部內(nèi)收弧度較元代大,因而腹上部顯得較鼓,瓶脛部基本直下,與元代梅瓶脛部微微外撇的風格不同,在總體特征上雖不如元代的穩(wěn)分健,但別有一種秀美的感覺。第二,洪武朝出現(xiàn)了束腰的梅瓶式樣,此種瓶式底下凹頗深,呈圓弧狀,對明代晚期梅瓶的式樣影響頗大。
永樂梅瓶形制在洪武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變化,常見的器形主要有三種:一種制品造型與洪武典型器相類,其高也在40至45厘米之間,但蓋上寶珠鈕端則較洪武的略圓。另一種器皿的形制好似將上述梅瓶截去一部分,因此形制雖相似,但顯得肥胖、寬矮。器皿之高一般在27至32厘米之間。第三種器皿是從洪武束腰梅瓶發(fā)展而來的,但細部已有了明顯的變化,如口已由洪武的唇口變化為外卷的較寬的唇口,頸部更短,肩更豐,頸部弧度對稱,與洪武喇叭形短頸明顯不同,腹下部雖都內(nèi)收,但永樂的內(nèi)收部位偏下,外侈的弧度較大,至底呈低臺階狀。而洪武的下腹部內(nèi)收部位較高,斜直至底。
宣德梅瓶的造型頗有本朝風格,典型器較洪武、永樂的更高,一般可達45-55厘米左右,肩腹部圓鼓,頸部增高,唇口外卷,器物下部內(nèi)收更甚,整個形制雖高大穩(wěn)健,卻又不失亭亭玉立之感。宣德的束腰梅瓶,亦可高達55厘米左右,頸部增高,肩部不如永樂的寬廣,束脛外侈至底不如永樂的夸張,臺階狀足。永樂朝出現(xiàn)的形制肥矮的梅瓶在宣德朝繼續(xù)流行,然兩者相較之下,宣德的上腹部更豐滿,底徑更大。傳世宣德器中有將此類肥矮的梅瓶與器底相連而成的,帶座瓶雖在元代已經(jīng)流行,但在器底上相連梅瓶的,則以宣德器為典型。
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梅瓶生產(chǎn)量較大,由于缺少標準器,因此很難將三朝的梅瓶區(qū)分開來,但部分器皿則有早晚不同的特征。從目前已公布的資料看,此三朝的梅瓶式樣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器皿較矮,其高僅在28厘米左右,唇口凸起,但不外卷,部分器物的短頸恢復了元代微斂的特征。另一類器皿形制與上述相似,然高度達37厘米左右,器腹或斜直而下,或呈弧線狀內(nèi)收,時代偏早的肩略鼓,時代略晚的肩圓弧。天順年間出現(xiàn)了一種較為特殊的梅瓶式樣,小口,圓唇微凸,頸部較以往的器皿明顯增高,呈內(nèi)斂管狀,豐肩,下腹部內(nèi)收頗甚,底部相應變小,與上部小口呼應,十分相稱,其形有高矮之分。
此種瓶式對明中晚期梅瓶的形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現(xiàn)藏廣東省博物館的成化青花人物紋梅瓶形制即承襲正統(tǒng)小口梅瓶而來,只是口與頸相連呈管狀,肩部較圓弧,器腹內(nèi)收弧度較自然,制作更精細,形制更優(yōu)美而已。
嘉靖梅瓶最常見的有二種,一種承襲正統(tǒng)、成化的小口、高頸內(nèi)斂、鼓肩的式樣,然較之以往的器皿,嘉靖的肩更豐,下腹部內(nèi)收部位上移。另一種梅瓶承襲宣德制品而來,淺盤口,頸部呈外侈弧線形,肩圓鼓,束脛,至底微微外侈似鳳尾,部分器皿的底外周呈臺階狀,器物形制較小,其高一般多在15-25厘米左右。傳世梅瓶大多失蓋,蓋雖仍呈傳統(tǒng)的寶珠鈕喇叭形,但蓋沿有高低之分,蓋面有平弧之別,寶珠鈕多呈扁圓形,有的蓋沿有一周臺階。除此之外嘉靖朝還流行一種弧肩下垂,長腹,至底微收的梅瓶式樣。 德-化-陶-瓷-總-站
萬歷梅瓶一部分承襲嘉靖造型而來,口沿外凸,有的為洗口,頸部或細直,或呈喇叭狀,肩部寬則豐,腹部微呈弧度,底較大,形制有高低之分,其中官窯器尤流行高大的器皿,傳世最高的可達75厘米左右,蓋鈕端較尖。另一部分器皿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又有了明顯的變化,頸部較高,且呈喇叭狀,豐肩或鼓肩,腹自上直下,幾呈長方形,有的雖微有弧度,但仍直線向下,這類梅瓶的底部較寬,器下腹部較粗壯。
二、從器物紋樣看明代各朝梅瓶的變化發(fā)展
明代各朝梅瓶除以白釉、藍釉、紅釉、青釉、綠釉等作飾外,主要采用青花繪畫的技法而成,個別的也采用刻劃工藝。其構圖主要承襲傳統(tǒng)的二種形式,一種自上至下以排列整齊的多層圖案組成,另一種則在器身隨意繪畫紋樣,由此可知明代各朝梅瓶裝飾的變化不在紋樣的構圖上,而在圖案的具體繪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