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以往的文獻中卻提及甚少。元代瓷器發(fā)展與宋代截然不同,宋代民間瓷窯星羅棋布,一片興旺景象。元代由于戰(zhàn)爭的破壞,北方陶瓷生產受到了嚴重破壞。南方盡管也受到不同程度戰(zhàn)亂的影響,但元世祖以后,推出了一套統(tǒng)治全國的辦法,經(jīng)濟文化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南方瓷窯基本上未遭到損失,浙江的龍泉窯與江西景德鎮(zhèn)窯還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另外,在沿海地區(qū)特別是福建、廣東兩省、除宋時所遺留下來的瓷窯外,為了適應外銷的需要還建立了許多新窯。江西景德鎮(zhèn)青花瓷窯的大量燒制,是這時期的重大成就。
宋代北方四大窯系中的定窯與耀州窯,已經(jīng)衰敗下來,盡管它們還有少量的生產,其質量更遠不如前代。元代磁州窯在宋代的基礎上還繼續(xù)生產,雖然仍以燒制白地黑花瓷器為主,但質量普遍下降。除了河北省磁州窯外,還有河南省的湯陰鶴壁、禹縣、郟縣、山西省的介休、霍縣等地的瓷窯。燒制器物除盤、碗外,還燒制各式碩大、渾圓厚重的大罐、大盆、長方形枕等。罐為大口、斂足、鼓腹。常見的紋飾有龍鳳、花卉或云雁等,也有墨書詩句的。這類白地黑花大罐,在元大都遺址和北方墓葬中常有出土。除這類大罐外,還有白地黑花大盆出土。這種盆的胎體厚重、板沿、器深平底、寬圈足。盆里繪魚藻紋,線條粗獷、形象逼真。湯陰鶴壁窯大量燒制這類魚藻盆。器內盛水后,確有“如魚得水”,生動活潑的藝術效果。
元代鈞窯是北方產量大,地區(qū)分布廣的一個瓷窯群。河南省的鶴壁、安陽、竣縣、淇縣、新安、臨汝、禹縣、郟縣、寶豐、魯山、內鄉(xiāng),河北省的磁縣,山西省的渾源、介休等地的瓷窯場大量燒制鈞瓷。燒制器物以盤碗等民間生活用瓷為主。瓶、壺、罐類器物較為常見。釉色多為天藍釉,月白釉色者次之。也有帶紫紅色斑塊裝飾的器物,但較為少見。一般胎質粗松,釉面多棕眼,光澤較差,施釉不到底,碗內圈足內外無釉。這類鈞瓷器皿在元大都居住遺址與一般元代墓葬中出土較多。在發(fā)掘出土的元代鈞窯瓷器中也有一部分精細作品。如北京后桃園元代遺址出土的一對鈞窯雙耳瓶,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出土的一件元代鈞窯堆花三足爐等。
元代龍泉窯青瓷的燒造在宋代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由于水陸交通的發(fā)展和元代對外貿易的需要,直接促進了當時龍泉窯青瓷的發(fā)展。龍泉窯由宋代交通不便的大窯和溪口迅速地向甌江和松溪兩岸擴展。元代龍泉窯的窯址除在龍泉縣的東部外,還在云和、麗水、永嘉、武義等縣大量發(fā)現(xiàn)。
元代龍泉窯青瓷的特點是器形高大,胎體厚重。這種大件器物的燒成,標志著制瓷技術的提高。較流行的器物有高足杯、菱口盤、束頸碗、環(huán)耳瓶、鳳尾尊、蔗段洗、荷葉蓋罐、動物形硯滴、雙系小口罐等。瓷器的裝飾出現(xiàn)了褐色點彩,并普遍飾有花紋。紋飾采用刻劃、印、貼、鏤、堆等多種方法。印花有陽文與陰文兩種,特別陰文印花是元代龍泉窯的主要裝飾方法。貼花有滿釉與露胎的區(qū)別。如果說南宋龍泉窯為成熟時期的話,那么元代無論在生產規(guī)模、燒造工藝和裝飾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發(fā)展。
中國自古有“瓷國”之稱,而景德鎮(zhèn)則是中國的“瓷都”。由于其優(yōu)越的原料和精美的產瓷,在宋代它雖為“民窯”,但已表現(xiàn)出高超的燒瓷技藝。元、明、清三代,朝廷相繼在景德鎮(zhèn)設置“浮梁瓷局”、“御窯廠”,欽命朝廷官員監(jiān)督,征調國內最杰出的工匠、畫師,不惜工本,燒造出供皇室帝王、后妃玩賞享用的官司窯瓷器。民窯瓷的生產相應地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景德鎮(zhèn)瓷器生產更加臻于極盛,達到了中國古代瓷都藝術的輝煌巔峰,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五光十色,美輪美奐,風靡海內外的新品種、新工藝,青花瓷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
青花瓷是景德鎮(zhèn)創(chuàng)燒的一種新品種,即白地藍花瓷器的專用名稱。青花是指應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xiàn)藍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元代青花瓷器的造型以瓶、罐、壺等大件器物居多。裝飾常以龍鳳、鶴鹿、麒麟、鴛鴦、蓮花、牡丹、海水、魚藻以及松竹梅紋等為主題紋飾,并輔以回紋、云紋、蕉葉、卷草、水波紋等,構圖層次繁密,主次分明為其特征。
釉里紅是元代景德鎮(zhèn)的又一大創(chuàng)造。它是一種紅色釉下彩,與青花瓷器同時出現(xiàn)。釉里紅的著色原料為氧化銅。氧化銅在高溫下容易揮發(fā),很難燒成。它在燒制過程中,對窯溫的高低、氣氛的控制等要求極嚴。發(fā)色十分敏感,往往燒不成紅色,因此,釉里紅經(jīng)常出現(xiàn)釉里褐色或褐黑色。
元代后期,由于“卵白”釉白瓷以及釉下青花瓷器的出現(xiàn),青白瓷終被取而代之。卵白釉又稱“樞府”釉,是一種帶印花的白瓷,由于其釉色略呈鴨蛋青色,故曰“卵白”釉,明《新增格古要論》古饒器條記載:“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二字者高。”《景德鎮(zhèn)陶錄》內已有“樞府窯”條目。
銅紅釉瓷器與鈷藍釉瓷器燒制成功,也是元代景德鎮(zhèn)的兩個創(chuàng)新品種。銅紅釉是將氧化銅摻入釉料之中,作為釉施于器物表面,在大窯內燒制而成的。銅紅釉瓷器與釉里紅一樣不易燒成,發(fā)色往往為紫紅色、褐紫色,鮮紅色者很少見。因此,流傳下來的銅紅釉瓷器就不多見。另一種銅紅釉加印花裝飾的品種就更為罕見。傳世的只有一種盤,盤里印云龍紋裝飾,制作精湛,器底一般無釉,俗稱砂底。
鈷藍釉瓷器與銅紅釉瓷器在制作工藝上完全相同,只是它們的著色原料不同。鈷藍釉是將氧化鈷料摻入釉中,施于器物的表面,放入大窯內燒造而成。因鈷藍釉瓷器燒成較為容易,流傳于世的較銅紅釉瓷器為多。除了一種印花云龍紋器外,還有一種藍釉上再描金花的做法,俗稱藍釉描金。
藍釉白花瓷器也是這時期的重要創(chuàng)造。一種藍地白龍梅瓶,藍地白龍紋盤,其特點是藍白色彩對比強烈,白龍細部用劃花描繪使其具有立體感。它與青花瓷器的白地藍花的做法正相反,別具一格,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