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墳墓中陪葬死者的陶質人形。為了炫耀墓主人生前的身份、財富、精神信仰,商周時期習慣用活人殉葬,春秋戰(zhàn)國逐漸用模擬活人的俑來代替,其中用陶泥制作,經火燒成的人物形象即為陶涌。秦漢陶俑制作精細、形體碩大、風格寫實,多表現(xiàn)巨大的軍陣場面,一般墓葬也常出土陶人陶馬、奴仆武士、舞樂雜技人物,漢代還有表現(xiàn)豪強大族財富和權勢的塢壁樓櫓、高樓深宅、庖廚圈舍及家禽的模型這些陶塑模型很多是以群體形象出現(xiàn)的。三國兩晉南北朝除上述陪葬俑,又增加了鎮(zhèn)墓獸、步騎鼓吹俑,撫盾執(zhí)兵俑,以及甲騎部隊、鞍馬駱駝、毛驢牛車等模型。南方從西晉開始,出現(xiàn)了青瓷俑,內容相似,但以夸張的手法塑造各類形象,有強烈的地方特點,如持刀握盾的部曲家丁,衣著簡潔靈便,赤足;相對踞坐,執(zhí)筆握簡,作閱讀書寫狀的文吏俑。廣西一帶東晉南朝大族墓中的俑,除成列成隊的騎馬、執(zhí)旗、舉戟、握刀武士俑,還有肩輿模型。隋唐五代,以精細雕塑、華貴妝鑾打扮陶俑,不僅有彩繪陶俑,還有精美無比的三彩釉陶俑。陶俑內容有文官武吏、樂隊儀仗、男仆女侍、行商藝人以及外國的遣唐僧侶、使臣、客商、撕綢之路載運貨物的明駝駿馬,再現(xiàn)了唐人的計會生活。唐代的陶俑藝術達到歷史的高峰。宋朝以來,墓葬中的紙糊螟器增加,陶俑減少,制作日趨簡單,元明時期陶俑使用更加減少,但仍然沿用,有的墓葬陶俑更是把墓主人生前役使的奴婢、使用的儀仗、起居房舍、出行車轎完全塑出,浩浩蕩蕩,逼真而詳盡地記錄了社會生活。陶俑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是社會各個階層生活習俗、意識形態(tài)、經濟活動的生動記錄,也是陶塑藝術發(fā)展歷史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