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原為清朝貪官和鮮的居所。嘉慶四年(1799年),和鮮貪情敗露被抄家并賜死,嘉慶帝遂將和宅賜予其弟——乾隆十七子永縕,成為慶親王府。咸豐元年(1851年),奕被封恭親王,1852年入住府中,改稱恭王府。此后將近40多年,奕歷經(jīng)三起三落,直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恭王府去世。
恭王府是北京城區(qū)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目前全國第一座以清代王府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博物館。恭王府博物館正在恭王府原址上修建,其府邸的復(fù)原修繕、室內(nèi)的原狀陳設(shè),都需要對王府文化深入細致地研究,其中王府使用瓷器的情況是研究的課題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作為府邸居所,恭親王及其龐大的家族用于陳設(shè)、祭祀、生活的瓷器數(shù)量應(yīng)不在少數(shù),但由于歷史的更迭、社會的動蕩和瓷器本身的易碎性,可供參考的王府舊藏瓷器蕩然無存,特別是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衰敗的王府幾易其主,一直到2003年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成立之時,在王府舊址上沒有留下任何可供參考的完整瓷器。四年來,經(jīng)過恭王府文物研究人員不懈的努力,一些珍貴的歷史信息逐漸浮出水面。
一本拍賣圖錄揭開王府陳設(shè)用瓷面紗
2003年恭王府研究人員注意到一本由日本仙臺市東北大學富田升教授撰寫的《清代皇室寶物的流出》專著,其中專題介紹了1912年一位名為山中定次郎的日本古董商,曾從恭王府通過小恭親王溥偉掠奪性購買了除書畫以外的536件恭王府文物,并于1913年分別在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進行兩次專場拍賣。
通過多方協(xié)助,恭王府研究人員前往日本大阪與山中定次郎第四代后裔山中讓先生見面,他惠贈當年的拍賣圖錄《紐約1913年AAA恭親王競賣》。
這本圖錄在日本山中商會的檔案室中保存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由于是至今為止唯一一本有可靠的文字及圖片記載恭王府流失文物的書籍,因此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通過這本圖錄,恭王府陳設(shè)用瓷的歷史信息逐漸顯露出來。
這本圖錄所記載的536件拍品包括青銅器、玉器、瓷器、牙雕、水晶、翡翠、寶石等清代宮廷藝術(shù)品。其中,瓷器的拍賣主要集中在1913年3月1日紐約藝術(shù)畫廊舉行的拍賣會上,共拍賣了133件。歸納瓷器的品種,白釉器物較多,共有35件,占瓷器總器數(shù)的26%,其中有宋代定窯系的白釉水盂、明初永樂官窯甜白碗、清雍正時期的景德鎮(zhèn)官窯白釉文房用品、明清兩代德化窯觀音塑像及文房清供;青花五彩瓷器有35件,占總瓷器數(shù)量的26%,以明末清初的景德鎮(zhèn)觀音尊、棒槌瓶居多;在瓷器中還有63件康熙、雍正官窯生產(chǎn)的單色釉瓷器,有烏金、藍釉、灑藍描金、紅釉、豇豆紅、郎窯紅、黃釉、天藍釉、孔雀綠釉、金醬釉、珊瑚紅、郎窯綠、蘋果綠、茶葉末等十幾個品種。
從圖錄看恭王府舊藏瓷器的年代跨度為宋至清;種類以景德鎮(zhèn)明清官窯為主,兼有鈞窯、定窯、哥窯等宋代名窯,還有少量的地方窯,如德化窯、法華瓷等品種。
這些瓷器造型精美,制作精良,而且每件都有原配的硬木底座,從器物造型及藝術(shù)價值分析,應(yīng)為恭親王府內(nèi)殿堂和大書房的日常陳設(shè)之物。
山中商會1912年一舉買下恭王府除書畫外所有珍藏寶物后并未急于出手,而是在近一年后才在紐約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拍賣,也正是這次拍賣奠定了山中商會的霸主地位。在《近代日本的中國藝術(shù)品流轉(zhuǎn)與鑒賞》一書中,作者富田升記錄了紐約拍賣會定價總額大約為27.6萬余美元。他推測從購買到拍賣這一年的時間內(nèi),“通過店頭乃至個別銷售等,已經(jīng)賣掉了相當多的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付與拍賣了。若真是這樣,拍賣正如字意,成了在庫廉賣。”因此我們從這本拍賣圖錄中所看到的瓷器,可能只是恭王府原藏眾多精品中的一部分。盡管如此,這本圖錄無疑是迄今為止最詳實的有關(guān)恭王府用瓷的原始記錄,從中可以窺見王府用瓷的規(guī)格和主人的審美興趣。由此分析恭親王時期恭王府的陳設(shè)用瓷均為歷史名窯制品及清前期景德鎮(zhèn)官窯制品,府主的審美觀念偏重于素雅的單色釉。
修繕工地出土瓷片為研究恭王府生活用瓷提供依據(jù)
從1913年美國紐約拍賣圖錄中我們基本了解了恭王府收藏瓷器的種類、檔次,但這些瓷器絕大部分都是屬于陳設(shè)、文房、祭祀用具。那么,王府當時的生活用瓷又應(yīng)該是什么檔次?有哪些種類呢?
恭王府府邸中路的銀安殿早于1925年燒毀,2006年進行遺址考察時,在原址東北側(cè)出土了大量瓷片(圖7-9)。這些瓷片中有宋代磁州窯系的黑釉、白地黑花、宋三彩、金元時期的北方粗瓷,更多的是明晚期青花瓷、清前期青花瓷及清晚期青花渣瓦窯粗瓷等,總體上民窯粗器為主,兼有少數(shù)的清代前期官窯瓷器碎片。釉色以青花為主,兼有少量粉彩、五彩、單色釉等。
王爺享受著宮廷贍養(yǎng),衣食住行無不講究奢華。而恭王府的府主之一恭親王奕,更曾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人物。為什么在王府中會出土如此之多與王府規(guī)制不符的粗瓷呢?
根據(jù)《清會典》規(guī)定:親王設(shè)長史一人,一等護衛(wèi)六人,二等護衛(wèi)六人,三等護衛(wèi)八人,四品典儀二人,五品典儀二人,六品典儀二人。又七品首領(lǐng)一人,太監(jiān)四十人。又設(shè)六品管領(lǐng),六品司牧、司飯,七品司庫,八品鐵匠長、鞍匠長、鏃匠長、羊群長、牛群長等。并有參領(lǐng)、佐領(lǐng)、驍騎校、親軍校、護衛(wèi)校若干人,到王府當差。
由此可知當時在恭王府當差的官員雜役以及丫鬟、仆人、下人等等,人數(shù)之多。他們所使用的瓷器只能是民窯粗瓷。從常理推測,這些民窯粗瓷應(yīng)該占當時王府瓷器很大的比例,因此出土瓷片中,粗瓷居多也符合常理。
在眾多的粗瓷中,一塊青花粉彩有“樂道堂主人制”款的瓷片格外的引人注目。它的出土為我們研究恭王府府主、家眷生活用瓷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jù)。
瓷片長7.5、寬6.5、高5厘米,呈長方委角形,高足,中空。足底部有青花楷書“樂道堂主人制”六字款從現(xiàn)存殘件分析推測,原件應(yīng)為高足委角長方盤。胎體厚重、笨拙。瓷土篩揀不細,以致燒成后器物胎質(zhì)較為粗糙。足底露內(nèi)胎,外邊沿經(jīng)削邊修飾。足露胎外側(cè)邊緣呈微火石紅色。釉汁較稀薄,釉面欠瑩潤,釉色白中泛青,尤其足底部呈鴨蛋青色。
盤心(圖13)用青花料繪四方形雙邊開光框,框內(nèi)以淺絳粉彩繪松鹿圖案,寓意吉祥長壽。鹿呈回首望松狀,右前腿為抬蹄姿,右后腿呈邁步狀,使整體畫面富有動感,松樹干部以墨彩繪成,枝葉為綠粉彩繪制。山坡、巖石用墨彩勾出輪廓,再以淺綠釉覆繪而形成綠草坡地,坡邊再以綠粉彩繪青草一簇,對整個畫面加以點綴。
足部圖案(圖14):足部以青花、斗彩、粉彩、墨彩、金彩等工藝繪成。足部繪三層紋飾。上層用樊紅釉繪雙線,線內(nèi)以紅釉勾一圈勾蓮紋圖案,再施黃釉覆蓋。中層用金彩繪雙線,線內(nèi)以青花料繪卷草紋,青花卷草紋中部留白,在留白處用綠粉彩填白,具有斗彩之工法。每面中間部位以青花料勾描出荷花形,并留白,在留白處以淺紅粉彩填繪花瓣,再以金彩繪出花心。底層以綠釉施底色,再在綠釉之上以墨彩繪出回紋。
該瓷片青花部分有明顯的黑褐色略泛紫洋藍色特征,圖案不夠清晰,筆觸較平庸;粉彩料含粉質(zhì)較多,體現(xiàn)在器物繪圖上給人以疏松不夠緊湊的視感;金彩雖為足金繪制,但過于淺薄,缺乏厚重感。
以上特征充分反映出該瓷片符合清晚期光緒時期的瓷器生產(chǎn)工藝特征。
樂道堂是恭王府府邸東路的一個主要殿堂,坐落在恭王府府邸東側(cè)院落南端。樂道堂在和鮮時期主要是供下嫁和鮮之子豐紳殷德的乾隆小女兒和孝公主居住。清代咸豐時期,奕受咸豐帝恩賜遷入恭王府,在樂道堂辦公和居住。
樂道堂系道光皇帝御書賜額而得名。恭親王奕《墓塋樂道堂閑居信筆書懷四律》題注:“堂額為成廟御書所賜,恭懸正室。翠華山塋廬落成,敬移懸掛,僅另摹勒一方,仍懸邸第,以示紀恩,永矢弗諼之意。”(《萃錦吟》卷四)
也因此奕自號 “樂道主人”。 奕《古近體詩·自序》寫道:“樂道堂者,道光戊申(二十八年,1848年)宣宗成皇帝御書所賜額也,因自號曰樂道堂主人。”(《樂道堂詩鈔》卷一)。其詩文集也以“樂道堂”為名,可見御賜“樂道堂”匾在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分析,奕晚年定制的恭王府專用瓷器上注以“樂道堂主人制”是符合歷史背景的。
清代王府堂款簡述
自明代起,便有王府定燒專用瓷器的記載,器物底部書寫款識也較為常見。傳世與出土瓷器中的王府款如德府造用、長府造用、趙府造用、晉府造用、萬歷丁亥年造黔府應(yīng)用、潘府佳器、郝府佳器、秦府典膳所。
到了清代,王府及其府主成為生活在那個時期的一個特殊群體,或高官,或厚祿,不但由朝廷撥給俸銀,還給予府邸田地,這些優(yōu)越的待遇加上顯赫的身份,促使他們追逐生活上的享受,在觀賞、生活用瓷方面,自清代康熙時期就已有王府府主效仿宮廷帝王御用瓷而定制帶堂款的專用瓷的記載。例如清道光丁未定王府行有恒堂制造款識的粉彩瓷器,為睿親王府定制的“退思堂”款瓷器等。
親王所定制的帶有堂、齋、居號的專用瓷,絕大多數(shù)是在景德鎮(zhèn)制作,工藝水平力求達到宮廷官窯標準,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們分析清代王府所定制的專用瓷不是出自為宮廷燒制官窯器的御窯廠。其品質(zhì)要比同時期民窯的作品工藝水平高。鑒于它的制瓷水平和一個歷史時期特定群體的藝術(shù)類別,有少量佳品被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收藏并研究。
目前在社會上是否還流傳有王府專用瓷器呢?我們知道清代的皇帝在定制宮廷瓷器時不惜工本,在滿足宮廷日常使用的情況下,還會賞賜王公大臣。因此,宮廷官窯瓷器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存藏的地域也相對寬廣。而清代王府定制專用瓷僅是滿足本府使用和賞玩,數(shù)量有限,因此我們在社會上很難見到王府定制的專用瓷器。
但在2005年的一場拍賣會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件“清光緒粉彩描金高足盤”,也是“樂道堂主人制”款,制作工藝、繪制手法等均與在恭王府出土的瓷片一致,實為難得。
綜上所述:恭王府用瓷的研究可以說剛剛起步,1913年出版的紐約拍賣圖錄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王府陳設(shè)用瓷原始資料,原址出土的“樂道堂主人制”瓷片則為我們提供了王府生活用瓷的實物標本。但是王府府主專用瓷定制的過程、方式、途徑等一些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
隨著恭王府博物館的建設(shè),隨著王府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期待,同時相信清代王府中更多鮮為人知的真相將被解開。
定窯白瓷三足爐
霽藍釉堆塑獅紋大罐
青花風景人物鳳尾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