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成分
種類
SiO2
P2O5
Al2O3
Fe2O3
CaO
MgO
K2O
Na2O
MnO2
稻草灰
80.17
2.34
3.25
1.39
4.92
1.53
5.02
0.58
0.62
高梁灰
70.82
1.62
5.49
2.51
7.61
3.85
5.98
0.80
0.32
松木灰
24.39
2.78
9.71
3.41
39.73
4.45
8.98
3.77
2.74
蚊母樹灰
34.60
3.93
4.38
0.49
47.71
5.99
2.51
0.06
0.33
抱木灰
63.71
4.86
3.87
0.88
22.59
1.32
1.35
0.33
1.09
橡(槲)木灰
39.81
2.30
15.11
3.58
23.54
4.09
5.77
1.48
4.32
土 灰
14.08
2.14
3.69
1.94
35.90
5.44
1.49
0.55
0.42
此外,灼熱減量都很大,有的達到30%以上。
所謂土灰是含有堿金屬的草木燃燒過的各種植物灰。其他各種灰在使用時,也需要經(jīng)過水洗,以除去大部分的鈉和鉀。
我們根據(jù)上表可以了解到:各種植物灰各有不同的特征,哪一種灰適用于哪一種陶瓷,這在今日固然可以憑借化學的知識不難探知究竟,但古人只靠經(jīng)驗竟能造出品質(zhì)精美的陶瓷器,這樣苦心孤詣的高度成就確實令人嘆服。所謂“免毫”的白斑若加以分析可知正是集有多量硅酸的地方。因此選擇含有多量硅酸的灰,例如禾本科植物的灰所含的硅酸就比一般的灰高達二倍以上。如果要作成兔毫釉最好是用稻草灰。
瓷釉內(nèi)若含有鐵便會沾污瓷器的表面,所以必須選擇鐵分少的。像柞木灰內(nèi)鐵分就很少,最為適當。并且在這種灰內(nèi)最富于磷酸,就瓷器用灰來說也是個好條件。其他如抱木灰、栗皮灰都是很好的瓷器用灰,雖不似柞木灰那樣,但也屬于含鐵極少的。
要想使釉作成美麗的垂流狀的綠色釉,需要使用含鐵和堿多的,例如松木灰便是含鐵甚多而且相當富于堿分的。
不過土灰一類的灰由于其成分常不固定,所以多不喜用它來制作精巧的器物,而主要是用來制作劣等品。
長石是由氧化硅、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鋁等所構(gòu)成。因含堿較多,所以從成分上講,可以說是一種像天然的熔塊一樣的巖石,熔點較低。它即或不摻加任何原料也可以成釉。從而普通就用原物作釉,或用來作為釉的基本原料。
從一種長期曝露于風雨下而腐朽的名為偉晶花崗巖中,擇其含有長石較多的部分碎成細粉,便可掛在坯上成釉。但是這種長石內(nèi)含有石英的結(jié)晶,酸性特強,在低溫下很不容易熔融。它即使熔融,也有極強的粘度,而且不能均勻地掛在器物上。因此,必須掛得較厚,使釉料不致有沒流到地方。同時由于它這種粘性強的特性所致,在熔釉時所生的氣泡被封閉在釉中,而成一種特有的四面反光的晶瑩白色。這種有趣的白色之所以產(chǎn)生,正是因為使用長石而自然引起的現(xiàn)象。
一般說來,釉內(nèi)如果含酸較多,就不容易熔融,即使熔融也是粘度較強。至于釉的熔融著色金屬的力量,也是當其中含酸過多時就弱,含酸少時就強。從而雖在釉中加入等量的金屬氧化物在同樣性質(zhì)的火焰下煅燒,如果釉的酸性成分與鹽基性成分的比例不適當,則所產(chǎn)生的顏色也不會一樣。例如當把含有鐵分的釉放在氧化焰內(nèi)煅燒時,假使其中鹽基成分較多,鐵就能很好地在釉中熔融而呈半透明的黃色。但若使鐵的比例不變,而增加其中的酸性成分,這時鐵只能有很少的一部分熔融,而另一部分則混入并散在釉中,使釉色漸漸變濃,最后呈黑褐色。
正如上面所說的一樣,單純的長石釉因其含硅酸成分多,所以很難熔融。但若加入氧化鈣一類的鹽基以減少酸的比例,大體上熔融的溫度便可降低。因此按照長石內(nèi)所加的氧化鈣的增減量,可以作成熔于各種不同溫度的釉。此外,如果再摻入石英和堿金屬(K2O及Na2O)時,還能作成其他幾種釉,可以在相當?shù)偷臏囟认氯廴。以長石為基礎而制成的,普通都把它們叫作“長石釉”。以鈣為主體而制成的叫作“灰釉”。
堿金屬在釉中降低釉的熔融溫度的力量很強,若混入釉中便可使釉在低溫下熔融。假使釉中的鈣為堿金屬所代替時,就會作成以硅酸和堿金屬為主的釉。因其所含堿金屬的種類不同,我們分別叫它們作“鈉釉”或“鉀釉”。鈉釉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經(jīng)在埃及使用,但若不先作成熔塊就將在水中溶盡,很不容易掌握。同時含鈉較多的釉對于濕氣的抵抗力較弱,況且這種原料在亞洲東部出產(chǎn)很少,因此在我國不大常用。
曾經(jīng)被認為是宋、元陶瓷的,其中有些掛著所謂“土耳其玉青”的淡綠青乃至天青色或所謂“孔雀綠”的青綠色釉,但大多是釉質(zhì)剝落,很少有完全的?上攵@些都是含堿金屬過多的緣故。因為一般自然釉中所含的堿金屬抵抗水的力量非常弱,一旦被水浸蝕,就往往使釉流垂而且最厚的部分出現(xiàn)脫釉露坯的現(xiàn)象。
假如使用鉛來作釉的鹽基分,那么即使是在500~600℃或700~800℃的低溫下依然可以熔融。這種釉叫作“鉛釉”。其中鉛丹(Pb3O4)與石英以3:1之比調(diào)配,是古來一直廣泛沿用過的。如果在鉛釉里加入少量的銅、鐵或其他金屬,便會因其金屬的種類不同而出現(xiàn)特有的顏色。例如在掛有長石釉用高溫燒成之后,又用帶色的鉛釉畫上圖樣,放進簡單的爐內(nèi)燒成(此時已無高熱的必要)。這種在長石釉上施加彩色叫作“釉上彩”,這種爐名為“彩爐”或“彩花爐”(江西稱之為“紅爐”)。我國古瓷中有名的萬歷五彩,古月軒等彩色瓷都屬于這一類。
這種釉上彩的色釉,可以斟酌其所含鹽基和酸的分量,使之無論何種顏色都可在同一溫度下燒成,因而將所有的顏色都能在同一畫面上一次燒成。但是在從前卻不能如此機巧地應用,必須按照顏色的互異而使用不同的溫度。這樣作固然有損其經(jīng)濟價值,然而另一方面卻能充分發(fā)揮各種顏色特有的美。所以在價值較高的藝術陶瓷器中,用這種方法自然會較比一般作品得到更好的效果。
鉛釉起源于古代的埃及。我國的帶有綠色或黃褐色的漢陶以及唐三彩的釉都是鉛釉。這種釉到宋朝時雖一度被長石釉所壓倒,不像過去那樣發(fā)達,但是到明朝時又有所謂“五彩”的方法出現(xiàn),幾乎與長石并駕齊驅(qū)。至于清代,又有康熙“粉彩”的發(fā)明,著色用的金屬種類也有所增加,而作出了多種顏色,制成了瑰麗非凡的作品。但也只能說是綺麗,卻沒有深厚的色調(diào)。長石釉是在我國發(fā)明和發(fā)達起來的,到宋朝進一步制出了非常精美的白瓷、青瓷、鈞釉以及黑釉等單彩的陶瓷器,至于元代更完成青花和釉里紅瓷器而在陶瓷工藝上放一異彩。
在陶瓷鑒賞上,不只是釉的熔融溫度,就連熔融時粘性的強弱也同樣重要。如前面所說的那樣,一般酸性成分較多的長石釉,不僅熔融需要高溫,而且熔后粘性也強。要想使器物的釉色均勻,勢非厚厚地掛釉不可。因此,為了厚掛,我國古代的陶工真不知花費了多少苦心。直到宋朝這種方法才告示成功,終于作出了像定窯、影青那樣薄而且美的瓷器。同時由于能夠使釉厚掛,又得到了具有深厚趣味的色調(diào)。另外因為釉的粘性強,當釉溶融時所生的氣泡被封閉在釉中,反而產(chǎn)生了具有底光的白色光澤。例如宋朝所制某些青瓷就是由于釉中所生的氣泡,以及氣泡造成的凹痕而使釉的表面不平,因此略呈失透狀態(tài),防止嬌艷的浮光。換言之,釉之所以要厚掛,并且出現(xiàn)了深厚的色調(diào),這正是因為釉中的酸性成分較多所致。如兔毫、油滴、星盞等也都是釉中含有酸性成分較多的長石質(zhì),因粘性強而起的現(xiàn)象。再如黑釉和紅色釉之厚溜在器外的腰間,而緊密地堆集在一個平面上,這樣增加了釉色的濃度和美觀。這種釉的流動性適當,能夠很理想地停留在邊際,最初時也許是偶然得來。而后來在想要它停留的邊緣,如果預先涂上氧化鋁粉或近于純粹的高嶺土粉,便可隨心所欲地使其溜止在任何地方。這種技藝,正是利用酸性成分較多,熔融時粘性較大的釉。假使換成熔于低溫、粘性弱而鹽基成分多的鉛釉,便無能為力了。鉛釉的特點是能夠完全一樣的薄掛,顏色漂亮,鮮艷奪目。
C 陶瓷化妝法
多數(shù)的瓷器是在坯上直接掛釉,但也有先在坯上掛以化妝土而后再掛釉的。我國古來華北一帶的民窯差不多都是沿用這個方法。
在制作陶器時,有的坯面粗糙,有的燒成后坯面出現(xiàn)污點,或是坯體燒成后顏色不好。為了彌補這些缺欠,使人一見好象純白色的陶器,或者便于充分顯出透明的釉色,就要用精選的鐵分少的白色瓷土細密地掛在坯上,這也可以叫作“化妝法”。
我國古時的一部分彩陶、唐三彩和過去被認為是邢窯的白瓷,以及磁州窯與早期定窯的出品,都是掛有化妝土的著名陶瓷。高火度的石灰釉瓷器,根據(jù)目前出土的標本殘片看來,在某些隋代青瓷中也發(fā)現(xiàn)有使用化妝土的現(xiàn)象。但在唐代河北臨城的邢窯和曲陽窯的一部分白瓷精品多是精選原料,已經(jīng)沒有掛化妝土的必要。在宋代磁州窯系統(tǒng)中,有在化妝土上剔刻圖樣的。另外也有用化妝的粘土在器物表面畫上白色圖樣的。這種粘土,磁州謂之“白堿”,因其缺乏粘性,也有混以酸性成分多的長石類,而使粘性增加的。又因其熔融點過高,所以也有混以長石使之降低熔點的。
明朝善于在青色琉璃釉或柿紅釉上描畫白色圖樣有所謂“堆花”的,也是用白堿類的稠液和揮發(fā)性溶劑一類的東西在器物上描畫圖樣。還有所謂“法花”的。即在圖樣周圍用粘土作邊線,這又是白堿的另一種應用了。此外,如造型極大的壺和復雜的器物等,都是在作成兩三段之后把它們一個個接合起來的,這種接合用的糊,就是白堿。試看明朝所制的壺或花瓶,雖是極小的東西,也由兩三段接合而成。但是清朝的制品,即或是相當大的器物,普通仍是用轆轤一氣拉成。這一點在區(qū)分兩個朝代的器物時,是個非常有用的線索。例如雍正時代所仿的明朝瓷器,無論其銘款如何逼真,然而一般很少有能仿至這種接合狀態(tài)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