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年間(1465—1407年)的年款,主要見于景德鎮(zhèn)官窯瓷器上。
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看,成化年款有三個特點:一是均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不見“成化年制”四字款;二是新創(chuàng)一種款字外加雙方框的款式,為以前所未見;三是只見楷款,不見篆書款。主要體式為青花料楷書“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款圍以青花雙圓圈或雙方框,也有極個別無邊欄的。寫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另見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橫書的六字楷款,在盤類的口邊或高足杯的足內(nèi)沿,寫于口邊的如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盤,寫款處不涂黃釉,留白—條;再如青花麒麟紋大盤,款識也橫書于口邊。這種盤的款識之所以書于口邊是因為其外底無釉,呈糊米色,俗稱“糊米底”,無法寫款。成化官窯彩瓷中均為青花款,單色釉瓷除青花款外,還有少量錐刻款,例如霽青釉器中有的在外底錐刻雙行六字款,外圍錐刻雙圓圈。成化霽青釉白花器的款識則為一特例,它是在外底藍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寫楷書雙行六字款,外圍白泥雙圈,款識筆道凸起,這種藍釉白泥款為成化朝獨有。青花款識占全部成化款識的絕大多數(shù),其特點是字體深沉,無漂浮感。筆法蒼勁有力,中鋒運筆,筆道粗,字體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說法。但字體并不嚴(yán)謹(jǐn)規(guī)范似為兒童所書,透著稚拙之氣。成化官窯款識的藍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為歷代仿寫所不及。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曾將“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款特征編成歌訣:“人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秩素捌轿㈩^,制寧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yīng)悟,成字三點頭肩腰。”這首歌訣較為準(zhǔn)確地描述了成化官窯年款的字體結(jié)構(gòu)特征?钔鈬碾p圓圓或雙方欄的青花顏色深淺不一,雙圈大多外圈色深、內(nèi)圈色淺說明當(dāng)時先畫外圈,后畫內(nèi)圈;雙方欄并不規(guī)整,四角重筆處色深,這些雖然不能算作成化年款的長處,卻為我們辨別真?zhèn)翁峁┝艘罁?jù)。
由于成化官窯瓷器成就卓著,自明代正德朝開始即被仿造,嘉靖至萬歷時期已成為一種時尚,雖有破綻可尋,畢竟已達到形似的程度,給鑒定造成一定困難。清康、雍、乾時期,仿成化款非常盛行,有些仿得很成功,能達到神似的程度。歷代仿成化官窯年款,多作六字雙行以青花料書楷字于器物外底,外圍青花單圈、雙圈或雙方欄,也有無邊欄的。康熙時有一種紫地三彩云龍花卉紋板沿大盤,其外底中心光亮如漆的圓形黑地上有“成化年制”四字雙行楷書款,是仿成化款中較少見的作品。
成化民窯瓷器年款,或在器物外底以青花料寫楷書“大明年造”四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方框;或為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造”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圓圈。其中書“大明成化年造”款的民窯瓷器,其精細程度,可與官窯相媲美。民窯瓷器款識字體略草率,不如官窯規(guī)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