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說的越窯泛指東漢至宋一脈相承的青瓷體系,窯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紹興、寧波等地,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住地,東周時為越國政治中心,唐時稱越州,越窯因此得名。
唐代中期,余姚縣上林湖窯產(chǎn)品因質地超眾被朝廷錄為貢瓷,并置官監(jiān)燒。此后,品質愈發(fā)晶瑩的越窯備受文人雅士推崇,有"類玉"、"類冰"及"千峰翠色"的贊譽。晚唐起,越瓷中的貢品又得了一個千古絕唱的"秘色瓷"稱謂。
越窯品種十分豐富,有碗、壺、瓶、罐、盒、罌和雕塑等。同類器皿又有多種制式。以碗為例,分圓口、花口。圓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淺身敞口多見,據(jù)考證,當時主要用于喝茶,所以也叫茶盞。花口碗則有四瓣、六瓣等。上博展廳的晚唐越窯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為器大規(guī)整,釉色青黃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顯名貴。壺又是一種特色器,形狀分盤口、直口、喇叭口,壺身有圓腹、瓜楞形腹、橢圓形腹等。唐代執(zhí)壺最明顯的特點是短直流、小曲柄、體態(tài)飽滿。晚唐至五代,流與柄相對加長放大,腹體喜作成瓜果形。宋時則形體輕盈秀長,尤其流和柄,幾乎高于壺口。細辨這一時期的碗、壺、水盂等造型變化,可發(fā)現(xiàn)一些小規(guī)律:花口或瓜楞體呈四瓣通常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屬宋;直、短流的壺為唐,曲流或長曲流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對較早,玉璧形底足多數(shù)屬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現(xiàn)了玉環(huán)形淺圈足,宋代圈足相對見高見窄。另外,由于疊燒法世襲沿用,鼎盛時期的部分越窯產(chǎn)品依然在器內(nèi)可見到支燒痕,比如上博晚唐越窯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內(nèi)心就有支釘痕16個。這說明,唐末五代的越窯疊燒器皿未必都屬粗瓷,收集時當多一份細心。
越窯燒瓷歷史悠久,底蘊十足。最讓人夢寐縈繞的是名傳久遠的秘色瓷。何謂秘色,史說紛紜:艾色;艾青色;色似煙嵐。至于秘色瓷,唐代詩人陸龜蒙最早提及,卻沒作具體交代。宋代趙德麟在《侯鯖錄》中雖有"今人秘色瓷器,越州燒進,為貢奉之物,臣庶不得用"的記載,只比五代"秘色為吳越國錢氏王朝專用瓷"的史錄略詳盡一點,但仍顯含糊籠統(tǒng)。千余年來,對傳聞沸沸揚揚的秘色瓷后世人不乏尋找,終因不得要領,以致相見不相識。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塔基的地宮內(nèi)出土了14件越窯青瓷,在同時出土的《衣物帳》冊上意外發(fā)現(xiàn)這批青瓷被注明為秘色瓷,才使天下大白。這14件秘色瓷大多呈青綠色,部分是青灰色和青黃色。原來,神乎其神的艾色、艾青色就是越窯司空見慣的基本色調(diào),而秘色瓷的外觀除多些花俏外,似乎還缺少些想當然該有的奇詭、新意和讓人心顫的恢宏。
秘色瓷,或許因為有太多的撲朔迷離,或者是為了太多的贊不絕口,在已往的1100年里,人們不得不久久懷有一飽眼福的奢望。地藏物的忽然呈現(xiàn),不知逆反心理使然還是秘色瓷之秘潛藏得實在太深,眼前之物不止今人感到平淡,甚或有一種被愚蒙的感覺。一位坦誠的專家直言道:"也可以說法門寺的所謂秘色瓷可能有出自唐代鼎窯者。希望考古工作者,多方采集標本探索之。"
流散物的啟示
八棱短頸瓶是筆者幸獲的一件五代末越窯產(chǎn)品。同類器見鎮(zhèn)江市博物館有一件,被定名為"五代·越窯八棱蓋瓶",系當?shù)卦?980年于宋墓發(fā)現(xiàn)的越窯珍品,同時還見諸于其它圖冊刊錄,或稱瓶,或稱罐,也有的稱之為秘色瓷。本文的這件八棱短頸瓶失蓋,高14.3厘米,短頸、直口、聳肩、淺圈足,肩塑蛙頭狀小系。口沿與底邊各飾淺刻單線一周,腹體八棱的兩側又豎刻長弧線,整體棱角分明,樸中見秀。此瓶除足端無釉露出致密的淺色灰胎外,通體滿釉,釉面晶亮瑩澈,色澤青綠溫潤。這些特點較符合五代上林湖窯體貌。上林湖越窯以質地細密、灰色胎壁較薄著稱,上乘之作不僅形體規(guī)整輕巧,平靜的釉質與胎骨還結合得十分緊密。五代時,素面與刻劃工藝并用使器物更具藝術性和趣味性。這件棱形瓶的外觀在此基礎上又別具特色:極薄的釉面雖不見開片,偏帶有幾絲撩人遐想的牛毛紋;色雖青綠,卻又夾些許灰調(diào),并在上下體間微含色澤的交融。尤其讓人驚嘆的是瓶體的八方直壁僅0.2厘米厚。由此反映出的玲瓏秀巧和精工細作,可與一些明清時期的精品媲美。
上林湖產(chǎn)品代表了越窯工藝的最高水平,史籍記載唐末、五代和北宋"唐民不得用"的貢瓷就出在這里。明嘉靖《余姚縣志》云:"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時置官監(jiān)窯,尋廢",并引宋《談薈》"吳越時越瓷愈精,謂之秘色,即所謂柴窯也",對秘色瓷的產(chǎn)地和含義作了詮注,F(xiàn)在,法門寺地宮內(nèi)的出土物及帳冊上的文字已揭開了秘色與秘色瓷的面貌,也為今人尋找地面上的秘色瓷提供了依據(jù)?墒,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對秘色瓷的"秘",陶瓷學界仍未取得一致見解,也不見秘色瓷標準器之研究報告問世。然而歷史留下的文字線索頗顯清晰,也有助于判斷。如:
《十國春秋·吳越武肅王世家》924年記載:寶大元年九月使錢詢貢(后)唐……秘色瓷器……
《十國春秋·吳越文穆王世家》935年:清泰二年九月,王貢(后)唐……全棱秘色瓷器二百事……
《宋會要·蕃荑》973年:開寶六年二月十二日,錢惟浚進……全棱秘色瓷器百五十事
《宋會要·蕃荑》976年:開寶九年六月一日,明州節(jié)度使錢惟治進……瓷器萬一千事
《宋史·吳越錢氏》976年:太平興國元年十月,太宗即位,……性貢……金銀扣器五百事
《宋會要·蕃荑》978年:太平興國三年四月二日錢性進……瓷器五萬事……金扣瓷器百五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