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 山東龍山文化 黃陶鬶 通高29.2厘米
收藏地:山東省博物館
外形似雄雞引吭高歌
此鬶1960年出土于山東省濰坊市姚官莊遺址,夾細砂黃陶,沖天長流,粗長頸,三個大袋足分襠而立,后袋足與前兩個袋足距離較遠,且較前兩個袋足更肥大,頸與后袋足之間附一個麻花狀鋬手,足上飾兩周凸弦紋,三周弦紋之間有四圈小泥餅。通體施黃色陶衣,器物造型雄偉生動,遒勁有力,很像一只雄雞在引吭高歌,是一件相當完美的陶塑藝術(shù)品。
陶鬶有實足和袋足之別
鬶是山東龍山文化的典型器之一,起源于大汶口文化中期,盛行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階段。是一種造型精巧的器物,有實足
和袋足之別,實足鬶一般由流、腹和三個圓錐狀實足組成,袋足鬶則以三個大袋足為腹。鬶的質(zhì)地分夾砂和泥質(zhì)兩種。夾砂陶鬶一般較粗糙,出土?xí)r器底多有煙熏痕跡,有的器腹內(nèi)還有灰黑色的殘渣,當為殘存的酒渣。這類夾砂鬶是專門用來煮酒溫酒的泥質(zhì)陶鬶質(zhì)地細膩,制作也精致,可能是專作注酒用的。龍山文化晚期出現(xiàn)的平底鬶就是由泥質(zhì)三足鬶發(fā)展而來,后世的酒注子、酒執(zhí)壺等注酒器也可溯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