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些窯口的胎土較粗或胎色較深,為了使器物表面平滑白潔和顏色變淺,在胎體上先敷一層細白瓷土,然后施釉燒制,這層白色漿土稱化妝土,也稱化妝釉和護胎釉。
化妝土工藝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窯口)特征,對其觀察和分析有助于古瓷的斷代和辨?zhèn)巍?/p>
六朝青瓷中已開始應用化妝土工藝,婺州窯位于浙江金華一帶,當?shù)厮a(chǎn)胎土含鐵量高,燒成后胎色深灰或深紫。西晉起,婺州窯采用純凈的瓷土涂抹胎表,化妝土呈奶白色,經(jīng)上釉燒制后,不但釉面光潔,而且色澤滋潤。東晉南朝時的德清窯以黑瓷著名,同時也兼燒青瓷。德清窯以紅色粘土做胎,燒成后胎呈灰色或紫色,為了改善釉色,也在胎外施一層奶白色化妝土,工藝方法和婺州窯相似。
隋唐五代時,化妝土的應用更加廣泛,除青瓷外,白瓷和彩繪瓷也采用這種工藝。五代時,耀州窯青瓷有黑胎和白胎兩種。黑胎青瓷的胎質(zhì)較唐代已有改進,細密堅薄,但含鐵量高,胎色呈鐵灰或黑灰,因此胎外施一層較厚的白色化妝土。唐代河北邢窯白瓷有粗細兩種:細白瓷胎白釉凈,不施化妝土;粗白瓷的胎骨灰黃粗糙,先敷化妝土再施白釉,使釉面白凈。唐五代的長沙銅官窯發(fā)明了釉下彩,胎灰白或土黃,如不用化妝土,會影響裝飾效果,因此在制作中采用制胎——施化妝土——彩繪——上釉——燒制的流程,對提高外觀質(zhì)量起了重要作用。
宋元時,北方磁州窯對化妝土的運用非常成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磁州窯的胎土大多灰褐色或土黃色,白釉黑彩采用敷化妝土、彩繪再施透明釉的方法,使釉面白凈飽滿,黑白對比強烈。在白釉劃花、白釉黑彩剔花等裝飾方法中,化汝土則直接參與紋飾裝飾。在白釉劃花中,胎土施化妝土再劃花,劃痕處露出灰褐色胎,外罩透明釉,這樣形成了白釉地灰褐花紋效果,巧妙利用了化妝土本身的色澤來進行裝飾。白釉剔花的方法和此相似,只是將紋飾外白“地”剔去,露出深色的胎。白釉釉下黑彩劃花工藝更復雜一些,在生坯上敷白色化妝土,上以黑料繪畫,再用工具在紋樣上勾劃,劃去黑彩露出白色化妝土,再施透明釉燒成。有些甚至連化妝土也劃去,露出深色胎骨,這樣形成黑(紋飾)、白(化妝土)、和灰(胎骨)三個層次,以立體的方式裝飾器物,這種方法和唐宋象牙雕刻中的拔鏤雕或明清雕漆中的彩雕很相似。
在觀察化妝土的時候需注意和“中間層”的區(qū)別。宋代鈞窯釉瓷標本的斷面上,胎釉間有一層白色介質(zhì),是在高溫燒制過程中胎、釉成分相互滲入,經(jīng)離子交換析晶而形成的鈣長石層。這一中間層在作用上起到了統(tǒng)一釉下色澤的作用,但系燒制中自然形成的,而非人工敷就的化妝土。這種介質(zhì)中間層在宋代磁州窯青瓷上也能見到,形成機理相同。
化妝土的觀察對瓷器研究具有三方面重要意義:
確定制作年代——有些窯口化妝土往往在某一時間段使用,觀察化妝土能精確考定年代。耀州窯青瓷在五代時使用化妝土,從標本斷面看,胎體、化妝土、釉層清晰可辨。宋代耀州窯青瓷斷面也有一絲白線,但胎體、中間層和釉層間界面模糊,系介質(zhì)中間層,和五代青瓷區(qū)別明顯。
確定制作窯口——明清以前的所謂高古瓷有時往往難以區(qū)分窯口,而化妝土是一個關(guān)注點。最常見的例子是越窯青瓷和婺州窯青瓷的區(qū)別。這兩個窯口的產(chǎn)品除其他特征區(qū)別外,是否用化妝土是最明顯的區(qū)別。
確定識別真?zhèn)?mdash;—古代陶瓷的原料、工藝都具有很強的特殊性,現(xiàn)代很難模仿。如新仿耀州窯青瓷的胎骨都很白,仿五代制品不見化妝土,仿宋代元制品也無中間層。結(jié)合造型、釉層、底面等特征,觀察并分析化妝土有利于鑒別陶瓷器的真?zhèn)巍S行┕磐嫔虒⑿路缕魑锎蛩楹筚u瓷片,更應觀察化妝土工藝,鑒別是否后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