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的提問就是允許病人自由地發(fā)表意見。如問病人:“昨天你怎么樣?”這就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病人可以把昨天的情況詳詳細細地告訴我們,也可以由病人自己決定說什么不說什么,什么事情說得詳細,什么事情說得簡單一點,可以自己選擇談話的重點。
介于兩者之間的,是所謂半開放、半封閉或稱限定開放式提問。如問病人:“昨天晚上你睡得怎么樣?”這就是個有限的開放式問題。所謂“有限”指我們問的就是昨天晚上的睡眠情況?梢灿幸欢ǖ拈_放性,是入睡困難,還是早醒,睡眠時間的長短等,就隨病人說了。這樣提問內(nèi)容比較集中。
盡量不問病人“為什么”,而問事情的經(jīng)過,這樣便于我們了解實際情況,即使很難相信病人所說的是否是真實,也能反映病人的觀點和態(tài)度。如果總是問“為什么”,病人會認為是在追究責任,這樣,病人很可能先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
5、重構(gòu): 重構(gòu)就是把病人的話用不同的措詞、不同的造句加以復述,而不改變病人說話的意圖和目的。
在門診,病人向我抱怨說:“我媽媽不理解我,也根本不關(guān)心我。”我就把這句話加以重構(gòu):“你這種苦惱我完全理解,因為我和你一樣需要親人的理解,也需要親人的關(guān)心,是不是?”病人就點頭,表示同意。這就說明我的重構(gòu)沒有歪曲他的目的和意圖。病人說媽媽不理解我,不關(guān)心我,目的是病人需要母親的體貼、關(guān)心和理解,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他就會抱怨。
重構(gòu)是否正確,就在于能否得到對方的首肯。上述例子病人點頭表示同意,說明重構(gòu)是正確的,是因為我們把抱怨變成了需要。單純抱怨不能解決問題。荀子說“自知者不怨人”,就是說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別人。總是抱怨別人的人,一般是自知之明比較差的。上面說的那位病人,抱怨他媽媽不理解他、不關(guān)心他。實際上他本人表達的能力和溝通的能力就很低,他看不到這一點,只感受到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抱怨。通過重構(gòu)把消極的抱怨變成積極的需要,既然我們有這方面的需要,就可以有目的地去滿足這種需要。如果沒有相互之間的溝通,病人也不說明自己的想法和態(tài)度,媽媽怎么能理解你呢?只有把自己的感受、興趣愛好、學習和工作的困難,青春期的苦惱等說出來,你媽媽才能理解你,幫助你,才能滿足你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精神上的需要,都需要我們采取行動,通過言語、行為得到滿足。重構(gòu)的目的和有效性就在于能促進談話由消極的抱怨變成積極的需要,并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去滿足這種需要,同時,也打開了進一步溝通的門戶。
6、代病人說話,現(xiàn)身說法: 這種方法可以促進溝通,特別是長輩和晚輩之間的溝通。例如,孩子對異性產(chǎn)生愛慕的心理,不好意思說出來,敏感的母親似乎看出了某種苗頭,就可以出來現(xiàn)身說法。“我像你這個年齡的時候,看到挺帥的男孩子,就控制不住想多看幾眼。”這就是現(xiàn)身說法,這說明一定的年齡心理有共同性,“我是過來人”,我們的這種經(jīng)驗,就有可能解除孩子精神上的壓力。假如病人有什么荒唐可笑的想法不愿說,做父母的就可以說。我們自己也有過某種荒唐離奇的想法,這是可以理解的,F(xiàn)身說法能夠促進病人對自己的理解。病人可能就會想,既然父母過去都有過這方面的經(jīng)驗,我現(xiàn)在的年齡比你們那時的年齡還要小,就更不足為奇了。這樣一來,病人就能夠敞開胸懷,比較自由地表達自己。
7、盡量啟發(fā)和鼓勵病人講話: 要更好地與精神分裂癥病人溝通,這一條是不可缺少的。啟發(fā)和鼓勵病人講話有直接的方法和間接的方法。所謂間接的方法就是借題發(fā)揮。例如,在與病人一起看電視時,就可以和病人談電視節(jié)目的內(nèi)容,故事里的悲歡離合,引起病人談話,這是間接方法。所謂直接方法就是現(xiàn)在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就借這個事情展開討論,盡量讓病人講話,啟發(fā)病人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幫助病人解決一些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