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與普洱,是上蒼賜給宜興與云南的得天獨厚的禮物。紫砂壺是沖泡普洱茶的最佳茶具,普洱茶是“蹲在”紫砂壺里最久的茶;二者同具收藏的屬性;二者皆具越用(存)越新(香)、“老而彌堅”的共性;二者的完美結(jié)合,給茶人帶來無邊的享受;二者溶為一體時,便兼具了水、金、火、木、土的五行之說。張智強博士如是說。
張智強是大學校董,又是儒商,他經(jīng)營著吃吃喝喝的美食,卻對書畫藝術情有獨鐘,閑來揮灑幾筆,裝框補壁。而我最有感觸的,便是“普洱張”。顧名思義,是張博士以他的眼光、情趣、資源、標準而精心制造的普洱茶,一個“張”,張揚的便是個性。
普洱至今,已走過了3000多年的歷史,千年古茶樹,其一片片茶葉,浸泡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沉沉浮浮,或濃或淡,象不知疲倦的寂寞的舞者,滋潤著歷代茶人的心田。面對普洱這個在云南的崇山峻嶺中繁衍了數(shù)百年甚至數(shù)千年的活化石,張博士很有感慨地說,收藏數(shù)十年的普洱沖泡之后,湯色透亮依然,茶氣醇香依然,葉脛鮮活依然,這種普洱所獨有的魅力,是任何食品都無法挑戰(zhàn)的,因它獨具“品飲、收藏、文物”的三重屬性。
作為大眾的普洱茶,只要衛(wèi)生、便宜、味正,就很受追捧了。但作為小眾的普洱茶,就多了幾份講究,對茶底的品質(zhì)、工藝的過程、文化的內(nèi)涵、收藏的潛力等等附加值有了別樣的期待。一般的茶莊,灌輸給普通茶客的,往往是將泡茶小姐們手勢繁縟的茶藝表演,或單純的陳茶年代,直觀地冠以茶文化。其實,這至少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陌生。而張博士以其豐厚的學養(yǎng)以及“獨辣”的市場眼光,舉一反三地將文化溶入茶中。他將老子對水的形態(tài)力量的詮釋,引入普洱茶包容、和諧與內(nèi)斂的品質(zhì),將孔子比德于玉的詮釋,引入普洱茶高貴、儼醇與經(jīng)久的品質(zhì)。
假如,你在夕陽斜照的黃昏,坐在陽臺的茶幾前,把玩紫砂壺,沖一泡禪悅,細細品味,靜靜冥想,相信,平素感到濃得化不開的煩惱欲念,都慢慢清晰、漸漸淡化,淺淺地浮在茶面,咕嚕下肚,會想起林語堂博士的那句經(jīng)典:人生不過如此!
張博士如此用心地挖掘、弘揚普洱茶文化、源于他對普洱的癡迷與敬重。他覺得許多人,面對一片陳年普洱,更多的是給它斷代,品嘗它的滋味,確認它的市值,停留在物質(zhì)的層面,而他則是感受它的精神層面,每當他面對一片幾十年的老茶,都會肅然起敬!會遙想也許它生長于那棵見證了歷代風雨的老茶樹,也許是位飽經(jīng)磨難的茶農(nóng)采摘、制作,而后在某位茶人手中珍藏,任憑世局動蕩,也許這片老茶幾易其主,面臨多少次誘惑,卻一直沒舍得開湯喝掉,當某一天傳至你手,小心剝落些許,放入紫砂壺,沖泡入盞時,你或許能感覺到它所承載的歷史,所刻錄的記憶,所包涵的蒼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