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報》2004年接連發(fā)表了張?zhí)扈⑾壬嘘P(guān)“長沙窯源于邛窯”的兩篇大作。以下簡稱“張文”。對張先生的觀點,筆者有不同看法,特寫此文試作評說。
在討論問題前,有必要把本文引用的主要參考書,涉及到的有關(guān)名稱和容易混淆的概念,作如下說明:
1、主要參考書是“邛窯”的代表作——耿寶昌主編的《邛窯古陶瓷研究》中國科技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和長沙窯課題組編寫的《長沙窯》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
2、單獨介紹“長沙窯”時稱“長沙窯彩瓷”見拙作《長沙窯彩瓷》,福建美術(shù)出版社 2002年出版。談“長沙窯”淵源時,把“長沙窯”放在“岳州窯青瓷”中介紹見拙作《岳州窯青瓷》,臺北度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8年出版。
3、“岳州窯”主要包括該窯的代表性瓷窯——湘陰青竹寺窯東漢、三國、湘陰窯晉至隋唐、湘陰鐵角嘴窯唐、長沙窯唐、五代、湘陰白枚窯宋元、以上概稱“岳州窯”。
4、為什么把“邛窯”和“長沙窯”稱為“姐妹窯”呢﹖這是根據(jù)“姐妹窯”開始出現(xiàn)釉下三彩的裝飾特點確定的,因為“邛窯”的釉下三彩始燒于隋,所以稱“姐”;“長沙窯”瓷釉下多彩瓷始燒于唐,時代略晚。所以稱“妹”。隋、唐的歷史年代毗連在一起,有如姐妹。如果從“姐妹窯”始燒青瓷的漢、晉算起,漢至隋代相差5~6個世紀(jì),那就是“母女”關(guān)系了。所以筆者把“岳州窯”視為“姐妹窯”的阿媽或阿姨。
5、從古窯址的橫向關(guān)系去看“姐妹窯”。只能把“兩窯”的具體時間局限在先后出現(xiàn)高溫釉下三彩具有時代特色的隋唐時期。也就是說,其相對年代——指隋唐時期的“邛窯”和唐、五代時期的“長沙窯”,以及唐代的“岳州窯”即湘陰鐵角嘴窯。
一、評《“長沙窯”源于邛窯說》
作者張?zhí)扈ⅲ骸?ldquo;長沙窯”源于邛窯說——兼與周世榮、劉伯元先生商榷》一文,發(fā)表在《中國文物報》2004年6月16日“收藏鑒賞周刊”。
張文首先承認(rèn)“由于裝飾風(fēng)格、工藝流程,特別是產(chǎn)品形態(tài)的相同和相似,有的專家把邛窯和長沙窯比作‘姐妹窯’,這是有道理的。”
張文接著又說:“但是,邛窯始于東晉,發(fā)展于南朝,成熟于隋,興盛于初唐,至唐末五代長盛不衰,結(jié)束于南宋晚期,共歷了9個世紀(jì)。而長沙窯則興起于‘安史之亂’之際,盛于晚唐,而衰于五代。也就是說‘姐’窯比‘妹’窯至少早誕生三四百年,而且‘姐’窯的年齡比‘妹’窯的年齡長達六七百歲。”
此說差矣。據(jù)《長沙窯》記載:
“長沙窯”演變的歷史淵源關(guān)系,有如下列一覽表所示:
湘陰鐵角嘴窯頭山窯
第一期 湘陰青竹寺窯 湘陰樟樹白枚窯下層 (東漢—三國)
長沙石渚石門磯窯
第二期 湘陰城關(guān)鎮(zhèn)窯(晉—隋唐)
湘陰鐵角嘴岳州窯
第三期 (唐一五代)
長沙石渚長沙窯
衡山窯
第四期 湘陰白枚窯 長沙銅官窯頭沖窯 (宋一元)
汨羅營田窯
湘陰烏龍嘴窯
張文說:“邛窯始燒于東晉……共經(jīng)歷9個世紀(jì)。”根據(jù)以上“長沙窯”演變的一覽表所示,長沙窯始燒于東漢,共經(jīng)歷13個世紀(jì)有余。兩窯相比,長沙窯的年齡比邛窯大4個世紀(jì)的春秋歲月。
張文引用1982年,即20年前已顯得陳舊、過時的《中國陶瓷史》大做文章,并提出顛倒歷史的“長沙窯源于邛窯”的立論是不符合歷史客觀事實的。
張文稱邛窯在隋代才“破天荒”地創(chuàng)燒出高溫褐、綠、黑彩繪瓷?墒,岳州窯卻早在東漢創(chuàng)燒了青釉褐彩瓷周世榮《江南地區(qū)青竹寺窯、湘陰窯的青釉褐斑裝飾》、《中國陶瓷研究會1994年年會論文集》(圖1-2),晉代已出現(xiàn)釉下藍彩盤口壺周世榮:《岳州窯青瓷》圖55 臺北度假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圖3)。
張文說:“湘陰窯怎么能成為邛窯的阿媽或阿姨呢”。
以上有事實為證,所以筆者才得出:“由此可見,湘陰窯即岳州窯也許是姐妹窯的阿媽或阿姨”的結(jié)論。
二、再評《長沙窯源于邛窯再說》
張?zhí)扈ⅰ堕L沙窯源于邛窯再說——兼談“神州代有名窯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獨自妍”并答羅平章先生》一文,發(fā)表在《中國文物報》2004年12月8日。
張文中再次否定長沙窯源于岳州窯,是缺乏依據(jù)的。據(jù)《長沙窯》介紹,唐代的岳州窯湘陰鐵角嘴窯與長沙窯出土的青瓷,其造型和燒造工藝,胎與釉,燒成溫度均十分相似,如:“長沙窯產(chǎn)品采用高溫一次燒成,胎壁呈灰白,或淺褐色,一般火候未超過1200度,瓷化程度不高而類似炻器stoneware,有生燒現(xiàn)象。產(chǎn)品以輪制為主,其中青瓷碗的胎質(zhì)、釉色和造型十分相似。”
岳州窯青瓷可分為五式: I式,圓口,尖唇微收,腹壁圓收,玉璧底,施半釉。II式,圓形、尖唇,大敞口,腹壁斜收,玉璧底。Ⅲ式,圓口,尖唇外收,腹壁圓收,玉璧底,少量為玉環(huán)底。Ⅳ式,圓口,凸唇外卷,腹壁圓收較厚,玉璧底,多施半釉。V式,葵花口大碗,狀如缽,尖唇,外卷沿;瓜棱式弧型器腹,玉璧形圈足,圈足與器壁連接處有切入胎內(nèi)的刀痕。
1983年長沙窯區(qū)長垅坡出土了瓷碗31件,全部是青瓷,未見釉下彩碗,除3件窄沿圈足葵花口碗外,其余全部是玉璧底圓口碗,其形制與岳州窯產(chǎn)品極為相似。其中有岳州窯I式碗5件,Ⅱ式碗18件,Ⅳ式碗2件,V式碗1件。藍岸嘴T2出土碗共144件,除17件為釉下彩外,其余127件全部為青瓷碗。其中有岳州窯I式碗33件,Ⅳ式碗3件,共91件。
以上長沙窯產(chǎn)品中的青瓷碗,不僅造型與岳州窯產(chǎn)品極為相似,而且釉的化學(xué)成分也十分相似。
以上表明長沙窯產(chǎn)品中,碗類以青瓷為主,且造型、化學(xué)成分與岳州窯產(chǎn)品相似。從而可以證明張文說:“長沙窯與岳州截然不同”的論斷,沒有事實依據(jù)。
張文說:“長沙窯與邛窯相差無幾”的推論,缺乏事實依據(jù)。 下面試將“姐妹窯”出土的“碗”作為例子,借以論證“姐妹窯”之間的差別。
根據(jù)《邛窯古陶瓷研究》中的《邛窯古陶瓷簡論——考古發(fā)掘簡報》介紹:碗,共出土各式碗5464件。A型淺腹碗共分十六式,其中I式、Ⅱ式、Ⅳ式、V式、Ⅶ式、Ⅷ式、X式、XI式、XⅡ式、XIV式、XV式、XVI式等十二式中為餅足。B型深腹碗可分為九式。其中,Ⅱ式、Ⅲ式、Ⅳ式、V式、Ⅵ式、Ⅶ式、Ⅷ式、IX式等八式為餅足以下從略。
唐代長沙窯和唐代岳州窯出土的碗,100%是圈足。而從未發(fā)現(xiàn)1件餅足器。從而可以證明長沙窯包括唐代岳州窯生產(chǎn)的碗與邛窯生產(chǎn)的碗的裝燒工藝顯然有別。
其次,再把“碗”中是否有支釘痕加以比較,借以論證“姐妹窯”之間裝燒工藝中的差別。據(jù)《邛窯古陶瓷研究》介紹:邛窯A型碗中的I式碗、Ⅱ式碗、V式碗、Ⅶ式碗、Ⅷ式碗、IX式碗、XⅡ式碗、XIII式碗、XIV式碗、XV式碗及B型碗中的I式碗、II式碗、Ⅲ式碗、Ⅳ式碗、V式碗、Ⅵ式碗、Ⅶ式碗、Ⅷ式碗、 IX式碗等等,全部出現(xiàn)支釘痕。
可是長沙窯包括唐代岳州窯等出土的碗100%的產(chǎn)品不見支釘痕。所以張文說:“長沙窯與岳州窯不同,而與邛窯相差無幾。”之說是沒有科學(xué)依據(jù)的。
張文說:“須知就窯具和器形而言,長沙窯有的,邛窯全有;而邛窯有的,長沙窯未必有。”
此說,后面一句說對了,“邛窯”與“長沙窯”雖屬姐妹窯,但兩窯差別很大,所以,“邛窯有的,長沙窯未必有”說對了。
但“就窯具和器形而言,長沙窯有的,邛窯全有”則不符合事實。
例如,長沙窯窯具中的“火照”非常特別。一般常見的“火照”呈三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瓷片。而長沙窯的火照是用多種器形制作的。其中有碗形火照,盒形火照和缽形火照。筆者翻遍了《邛窯古陶瓷研究》,卻找不到“火照”的蹤影。
談到“器形”——唐代長沙窯出土了多種類型的背水壺,其中有釉下彩阿拉伯文背水壺、寶塔紋背水壺、綠釉背水壺、褐釉魚形背水壺等等。這種背水壺的系鈕便于引繩懸掛,對生活在阿拉伯半島的游牧部落來說,遷徙時攜帶它是再好不過了。所以這種產(chǎn)品主要是一種特制的外銷瓷?墒欠榱恕囤龈G古陶瓷研究》一書,同樣找不到背水壺蹤影。
證明張文所說的“長沙有的,邛窯全有”的推論毫無根據(jù)。
張文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中產(chǎn)生,存在和發(fā)展的,任何古瓷窯也不例外。對所謂古代瓷窯都采取‘獨自妍’的態(tài)度,必然割斷某一瓷窯與其他瓷窯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存在的客觀聯(lián)系。那么,要‘弄清其發(fā)展軌跡’,只能是空話”。又說:“在人類發(fā)展史上,全世界所有的陶瓷窯上都客觀上存在著‘優(yōu)劣’、‘高低’之分。在時間上都有一個產(chǎn)生先后和存在的長短區(qū)別。”言下之意,長沙窯與邛窯之間,應(yīng)當(dāng)在時間、空間和產(chǎn)品“優(yōu)劣”等方面比比“高低”。
先談“時間”與“空間”比高低——前面雖然已經(jīng)談到,現(xiàn)在重復(fù)再說一遍,張文曾說:“邛窯始燒于東晉,共經(jīng)歷9個世紀(jì)。”而長沙窯淵源于岳州窯,始燒于東漢,共經(jīng)歷13個世紀(jì)而有余。
兩窯相比,年齡相差太大。
再談比“優(yōu)劣”和“高低”。由于邛窯的釉下多彩瓷始燒于隋,長沙窯的銅紅釉彩瓷也始燒于唐。所以兩窯相比時把時代空間,暫定在隋唐時期。
比色彩——
張文說:“邛窯早在隋代就破天荒地新創(chuàng)了高溫釉下褐、綠、黑三彩繪瓷”。《長沙窯》則說:“至盛唐末期,大致‘安史之亂’以后,逐漸燒制青釉褐彩,發(fā)展到燒制青色釉下褐綠或紅彩,以及白釉綠彩和褐綠或紅彩。在我國陶瓷史上逐步由青瓷發(fā)展為彩瓷,特別是銅紅釉的出現(xiàn)是陶瓷彩釉工藝中一項新的突破。”
張?迪壬f:“邛崍窯部分彩瓷的裝飾技術(shù)和長沙窯十分相似……但長沙窯的銅紅彩則沒有在邛崍窯出現(xiàn)過”見張?怠吨袊盘沾煽茖W(xué)》96頁。
邛窯和長沙窯釉彩中所含元素基本上只有鐵、銅兩種。但把“姐妹窯”加上“彩瓷”、“桂冠”呈色劑的則是——銅。
其中銅綠包括銅藍為“姐妹窯”所共有,唯獨“銅紅釉”是長沙窯所獨創(chuàng)。長沙窯銅紅釉的出現(xiàn)和使用,改變了歷史上長期以來,南青北白兩分天下的格局。并逐漸形成以青、白、彩瓷三大窯系為主體的新局面。長沙窯產(chǎn)品不僅有釉下紅釉繪畫裝飾,而且還生產(chǎn)了通體玫瑰紅,茄皮紫等執(zhí)手壺(圖5-6)。
由于邛窯只有銅綠彩,而不見銅紅彩制品,所以從色彩鮮艷與否的角度相比,則顯得黯然失色。
比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