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圖4
每年的四月份,是賞牡丹的最佳時節(jié),一年一度的洛陽牡丹節(jié),正是此時節(jié)開啟。牡丹也以其國色天香、傾國傾城的姿容,每每引人流連忘返。古往今來,牡丹寄托著富貴和吉祥的寓意,廣為世人爭頌。唐朝詩人劉禹錫千古名作《賞牡丹》詩中“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一句,可以說將牡丹之美推到了極致。
牡丹花有“花中之王”“富貴花”的美稱,人們將牡丹花視為“富貴榮華”的象征,并成為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中永恒的創(chuàng)作題材之一。在歷代文物藝術(shù)品中,牡丹紋飾不但經(jīng)常見諸于繪畫作品上,而且在瓷器瓷畫主題中的牡丹紋飾同樣令人驚艷。如今,牡丹紋飾的瓷器文物,爭相被國內(nèi)外博物館入藏。本文筆者整理了一組這一題材瓷器文物,現(xiàn)介紹如下,以期從中欣賞并感悟古代制瓷匠人眼中的牡丹之美。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明洪武釉里紅纏枝花紋碗(圖1),高10、口徑20.3、底徑9.7厘米;敞口,深鼓腹,圈足,無款?谘貎(nèi)外繪回紋,內(nèi)壁繪纏枝菊花紋,底雙圈內(nèi)繪折枝牡丹紋;外壁繪纏枝牡丹紋,圈足外墻繪回紋。器身滿施釉里紅,釉色紅中泛黑,通體開片。此器以釉里紅彩繪,強(qiáng)烈地表現(xiàn)出牡丹雍榮華貴的特性。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永樂青花折枝牡丹紋折沿盤(圖2),高8.3、口徑45.2、足徑29.2厘米;折沿,弧壁,廣底,圈足。折沿盤為永樂時期的典型器物,多見青花品種,胎薄體輕,紋飾自然生動。瓷器裝飾牡丹紋有折枝、纏枝、串枝等形式,而青花瓷器裝飾纏枝牡丹紋始于元代,明清兩代為典型紋樣。國博這件明永樂瓷盤,盤心繪折枝牡丹紋,牡丹花頭豐滿,枝葉疏朗,線條流暢,畫工精細(xì),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珊瑚紅地粉彩牡丹紋貫耳瓶(圖3),高31.4、口徑7.1、足徑9.6厘米;呈橄欖形,頸部對稱置貫耳,足邊有兩長方形孔可供穿帶用;通體以珊瑚紅釉為地,上繪牡丹一叢,牡丹花朵施以黃、白、粉紅等彩,旁有綠葉相襯;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圈。珊瑚紅釉的施釉方法系將釉漿吹于細(xì)白瓷器上,經(jīng)低溫?zé)珊,呈色紅中微閃黃,極似天然紅珊瑚的色澤,故名。所繪主題紋飾牡丹紋,幾乎貫穿整個整體,倍感驚艷。
長沙博物館藏清宣統(tǒng)元年釉下彩牡丹紋瓷瓶(圖4),通高35.4、口徑12.3厘米;口微侈,直頸微弧,溜肩,深腹,下腹?jié)u收,圈足外撇。通體施白釉,釉色較白,飾以釉下墨彩。該瓷瓶器型并不十分周正,但是絲毫不影響其做工的精致、釉色的瑩潤以及紋飾的精美。該瓷瓶肩部一側(cè)飾兩只飛翔的蝴蝶,正面腹部則繪墨色牡丹,花枝高起,牡丹栩栩如生,令整件器物盡顯生機(jī)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