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近日,江蘇省文史館館員、九秩書畫家俞律先生,向筆者推薦了一枚“醉歸扶路”瓷片(圖1)。這應(yīng)是一枚清代康熙年的大盤底瓷片,瓷畫線條準確,人物生動,發(fā)色濃艷,層次分明,直徑約15、厚約0.4厘米。老先生說,“醉歸扶路”是元代詩人王惲的詩選句,原詩為“安仁雙鬢已驚秋,更甚眉頭皺。一笑相逢且開口,玉為舟,新詞淡似鵝黃酒。醉歸扶路,竹西歌吹,人道似揚州。”
對瓷片收藏而言,每一塊古瓷都有仁愛的故事,“瓷”與“慈”同音,所以貴!俞先生興手題寫了“瓷愛”二字(圖2),給瓷片藏家小袁以褒獎。先生說,宋代蘇軾也有詩曰:“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yīng)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yīng)笑,十里珠簾半上鉤。”這是難得的一首閑情詩,詩中帶有豪邁氣慨。這種詩人之氣,被清康熙年某位瓷畫藝人完美地表現(xiàn)在了這塊瓷畫之上:山石水月,花草憑欄,佳人童子,無不是“醉歸扶路”形象的襯托,這是詩人王惲在醉歸時的一幅畫卷,也是東坡居士傳統(tǒng)人物詩畫的瓷作。
筆者前年曾在上海一位收藏家那里,也見過類似的完整瓷器,上面有明確的“大清乾隆年制”款,而且有“醉歸扶路,竹西歌吹,人道似揚州。王惲詩意”的題字,可惜那位瓷主陳兄竟婉拒了我拍攝的請求。后來,我從資料中知道了這位王惲,他是元朝著名學(xué)者、詩人兼政治家。一生仕宦,剛直不阿,清貧守職,好學(xué)善文,成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鐵穆耳三代著名諫臣。著有《秋澗先生全集》。散曲創(chuàng)作,今存小令41首。大德八年六月去世,終年78歲。
筆者手頭有一本民國版《鑒古說詩》記載:王惲直言敢諫,強調(diào)治理混亂的財政。至元五年元世祖建立御史臺,任王惲為監(jiān)察御史。他上書《擊邪》《納!返日摿150余條。當(dāng)時負責(zé)水利的官員劉某,利用治水導(dǎo)河之便,貪污宮糧40多萬石。王惲大膽地予以彈劾揭發(fā)。經(jīng)過訪查,他又將劉監(jiān)修太廟從中飽私囊的罪惡上書。劉某做賊心虛,竟惶惶不可終日,憂慮死去。后來,王惲在任少中大夫、福建閩海道提刑按察使時,當(dāng)時沿海政局混亂,官吏缺額很多。他向皇上上疏,要求選拔人才到沿海填補空缺。經(jīng)過考察,他果斷罷黜了40多名貪官,任用了一批文武精通,耿直清廉的人赴職,使這里安定下來,并在福建沿海首創(chuàng)建造營房,讓戍兵居住,改變了以往兵寓民家的陋習(xí),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
王惲任職從政期間,憂國憂民,他把歷代明君賢相勤勞思政、治國安邦的經(jīng)驗和事跡整理成章,用“順諫”的方式,“奏疏”給尚未登基的皇太子參閱。裕宗真金賞識他的見解,除自己學(xué)習(xí)外,還將《承華事略》各篇發(fā)給皇孫們傳讀。裕宗真金早逝,其子成宗鐵木真即位。王惲給成宗皇帝敬獻的供物不是玉帛、珠寶,而是論述《守成事鑒》十五篇。因此,成宗又加封他為通議大夫,知制誥。并委托他同趙孟頫等人纂修《元世祖實錄》。
王惲78歲去世。朝廷的欽差大臣在汲縣看到他的故居依然是茅屋陋室,清貧如民。其兒孫們田園生涯,耕稼自給,便如實奏明圣上;噬细袆,賜翰林學(xué)士承旨資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謚號“文定”,子孫蔭封受祿。后來,家鄉(xiāng)人民把他少年勤奮讀書的古子澗村譽為“秋澗書聲”,現(xiàn)在被列為“汲縣八景”之一。
俞老先生說,中國古陶瓷上的畫作故事,都是人們緬懷先賢、褒揚正義的基因傳承,過過窯場工匠藝人,多是“瓷愛”傳遞的使者,否則,今人何從再識元代王惲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