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褐彩魚紋
圖2 黑彩魚紋
白地黑彩、白地褐彩是宋金以來北方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器產品,在磁州窯影響下,河北、河南、山東、安徽北部等周邊地區(qū)以及江西吉州窯等窯場都大量仿燒這類產品,是宋金元明時期最為常見的民用瓷之一。本文來介紹一件較有代表性的明代磁州窯白地黑褐彩雙魚紋碗。
這件白地黑褐彩雙魚紋碗,高11.2、口徑20.8、底徑7.5厘米,為安徽博物院藏品,是20世紀50年代從安徽省歙縣征集入藏。碗作敞口,弧腹,高圈足。通體施白釉,釉色呈奶白色,釉層較均勻,器內底澀圈露胎,圈足及底部亦露胎,胎質較粗松,胎色呈紅褐色。碗的口沿內、外壁均刻劃兩道弦紋,腹部兩面分別以褐彩(圖1)和黑彩(圖2)繪兩條游魚圖案,輔之以水草等紋飾,畫風清新活潑,具有一定的藝術觀賞性。
魚紋是陶瓷器常見裝飾紋樣,新石器時代彩陶中就已有魚紋。唐宋以后的瓷器中,魚紋更為常見,著名的如南宋龍泉窯雙魚紋盤、雙魚紋洗等。磁州窯作為北方最著名的民間窯場,魚紋裝飾的瓷器非常多見,不僅有彩繪的魚紋,亦有刻劃裝飾的魚紋。這些魚紋往往被賦予一定的吉祥寓意,如鯰魚會被寓意為“年年有魚”,鯉魚會諧音為“利”,魚繁殖能力強,又被寓意“多子多福”。
縱觀中國瓷器的發(fā)展史,先有青釉瓷器,后有白釉瓷器,而白瓷中又可分為精白瓷與化妝白瓷。所謂精白瓷,如邢窯、定窯,胎土白細,經提純后,胎釉皆白,這類白瓷質量極高。另一類是化妝白瓷,如磁州窯,胎體并不白細,只能在胎體表面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再施白釉,才能生產出白瓷,這類白瓷質量遠遠達不到精白瓷的水平;瘖y白瓷為了彌補這一缺陷,開始在白釉上進行彩繪裝飾,于是便出現了白地黑彩、白地褐彩等彩繪瓷。
磁州窯白地黑彩瓷器肇始于宋代,一般胎釉較粗,但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白地黑彩樸拙粗獷的風格,雖不受上層人士的重視,卻以生活中常見事物作為彩繪題材,而深受普通老百姓喜愛。磁州窯匠師們以純熟簡練的筆觸、黑(褐)白對比鮮明的手法,使白地黑彩瓷器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別具一格。這樣的裝飾風格也從宋代一直流行到明代。
2005年郭學雷出版的《明代磁州窯瓷器》一書中,也收錄了安徽博物院收藏的這件白地黑褐彩雙魚紋碗,同版還收錄了兩件河南安陽出土的同類樣式的白地黑褐彩魚藻紋碗,書中認為這些產品均為明代中后期磁州窯的產品,明代燒造這類產品的窯址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彭城鎮(zhèn),也稱“彭城窯”。其制造工藝是先在器坯上敷化妝土,以一種名為“斑花石”的褐鐵礦物質為色料描繪黑色、褐色花紋,之后施釉入窯燒成,這類黑色、褐色花紋都位于釉下,屬釉下彩品種。
眾所周知,磁州窯瓷器主要運銷于北方地區(qū),而這件磁州窯白地黑褐彩雙魚紋碗征集于安徽南部地區(qū),是較為難得的,且器型完整,尺寸較大,是研究明代磁州窯白地黑褐彩瓷器的重要實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