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在學校學的是數(shù)控專業(yè),走上社會后卻四處拜師學藝癡迷上了陶瓷燒制;他采集新昌各地的泥土,嘗試用不同工藝不同手法燒制原汁原味的新昌陶瓷;他甚至還用新昌遍地的茶葉和桂花葉作釉色,一次又一次潛心燒制越瓷。他說,做任何事都要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意,就不會有傳承發(fā)展。他叫徐曉鋒,今年25歲,在梅渚鎮(zhèn)鐵牛村白鷺湖生態(tài)園邊創(chuàng)辦了一家天姥陶瓷工坊。
喜歡手工藝的他迷上了陶瓷制作
徐曉鋒是大市聚鎮(zhèn)人,早些年在學校學的是數(shù)控專業(yè),加上新昌是全國有名的軸承之鄉(xiāng),專業(yè)對口的他要想找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其實頗為簡單。然而,自小就喜歡手工工藝制作,而且最初從影視劇中了解了陶瓷這門古老工藝的徐曉鋒,在成長過程中漸漸萌發(fā)了學習陶藝的強烈愿望,并逐漸轉化為了行動。
安徽的陶瓷制作歷史久遠,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也有濃墨重彩的一筆。2017年初,徐曉鋒單槍匹馬來到合肥,找到了一家門店,簡單地學了一個月,掌握了拉坯等方面陶瓷的入門知識。由于安徽陶瓷和江西景德鎮(zhèn)陶瓷的相關工藝技術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景德鎮(zhèn)的陶瓷發(fā)展十分全面,于是,徐曉鋒又帶上行囊,風塵仆仆趕赴景德鎮(zhèn)三寶國際陶藝村。經(jīng)過多方打聽,徐曉鋒正式向一位劉姓師父拜師,學習傳統(tǒng)陶瓷制作。盡管徐曉鋒的師父只有40多歲,但劉師父家祖祖輩輩都是做傳統(tǒng)陶瓷的,加上師父十來歲就接觸陶瓷,其陶瓷制作技藝在景德鎮(zhèn)也有一定名氣。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景德鎮(zhèn),徐曉鋒待了大半年,向師父系統(tǒng)學習了越窯、汝窯、青花仿古等現(xiàn)代花瓶、仿古陶瓷以及相關陶瓷茶器茶具等的鑒別、燒制技藝。徐曉鋒說,在這大半年時間里,師父把陶瓷制作的所有工序工藝教給了他,唯獨沒把釉的配方交給他,因為這是行規(guī),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需要自己領悟。為此,徐曉鋒買來釉的原材料,再自己不斷地摸索、試驗,最終掌握了釉的比例、燒制溫度以及心里所要達到的效果。
燒制一爐好的陶瓷是多么的不易
在采訪徐曉鋒的過程中,記者了解了什么叫陶、什么叫瓷,也知道了成功燒制一爐品相好的陶瓷是多么的不容易,工匠精神在這里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徐曉鋒說,制作傳統(tǒng)陶瓷有揉泥、拉坯、晾坯、修坯、勾線、速燒、上釉、燒制等六七十道工序。其中,拉坯是我國陶瓷器生產(chǎn)的傳統(tǒng)方法,是成型的最初階段,也是器物的雛形制作,是將制備好的泥料放在坯車上,用輪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狀和尺寸的坯件。徐曉鋒還說,一件精良的陶瓷,從制作到成品,最快也要半個月,在梅雨季節(jié),坯件干得慢,就需要20天到30天才能完成成品制作。
那什么叫陶,什么叫瓷呢?徐曉鋒說,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jīng)過配料、成型、干燥、焙燒等工藝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徐曉鋒還解釋說,陶和瓷除了粘土原料不同外,一般來說陶的焙燒溫度低,瓷的焙燒溫度高,而且瓷燒制后更為細膩。
在天姥陶瓷工坊加工制作現(xiàn)場,記者看到制作者用手在拉坯機上不停地接觸坯件幫助成型,擔心他們的手會因反復高速摩擦受傷。“經(jīng)過浸泡、打漿、過濾、除鐵、沉淀后的原料,比面粉還要精細,根本不傷手。”徐曉鋒笑著說。在工坊,徐曉鋒給記者展示了幾張用來過濾粘土的網(wǎng),確實細致緊密。
現(xiàn)在,徐曉鋒燒制的陶瓷最小的為三四厘米大小的品茗杯,大的為25厘米高、10多厘米寬的茶爐。“這些陶瓷燒制前更大,由于不少物質被1240攝氏度的高溫燒掉,成品要收縮15—20%。”徐曉鋒說。目前,徐曉鋒自己燒制的陶瓷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茶爐等陶制品,另一類是酒壺、品茗杯、馬克杯等瓷制品,這些都與新昌名茶之鄉(xiāng)的地位契合,更與新昌茶道之源的傳承一脈相承。
將新昌文化元素植入到越瓷中去
徐曉鋒是土生土長的新昌人,對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有感情。作為一個有心人,他將各類新昌元素植入到各類陶瓷中去,讓每個由他精心制作的陶瓷都能“講述”新昌好故事。
事實上,在做天姥陶瓷之前,徐曉鋒還短時間在海洋城開過一間陶吧,去年12月才“轉崗”真正做起了天姥陶瓷。問及陶吧與傳統(tǒng)陶瓷的不同之處,徐曉鋒說,主要體現(xiàn)在時間長短、工序工藝、制作過程等三大不一樣,如在陶吧可以快速烘干修坯而且不受季節(jié)影響,而傳統(tǒng)陶瓷制作就繁瑣耗時費力得多。
景德鎮(zhèn)的泥土可以制作陶瓷,那新昌的泥土能不能燒制出同樣質地出色、品相一流的陶瓷呢?為此,徐曉鋒進行了多種嘗試和有益探索。他分別到大市聚、儒岙、澄潭等地,尋找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粘土,再采用新昌本地特色的釉料上釉色,做完全具有新昌特色的的越瓷。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釉的環(huán)節(jié),徐曉鋒不僅用新鮮的新昌茶葉做過釉色試驗,還用已經(jīng)炒制后的干龍井做過釉色試驗,甚至還采集桂花葉做過釉色試驗。徐曉鋒告訴記者,釉是覆蓋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而且萬物都可以做釉色,比如鄉(xiāng)下老灶頭的鍋灰配制后也可以拿來做釉。“只有采用新昌本地粘土和釉料制成的陶瓷,才能稱得上越瓷。”徐曉鋒說。
徐曉鋒還將創(chuàng)新元素融入到陶瓷技藝中,比如一種泥燒制的是一種陶瓷,兩種泥混合又是另外一種陶瓷,三種泥混合燒制的不僅顏色變化,而且從上到下更具有層次感;再比如他燒制的陶瓷可以當花瓶當茶爐,也可以當溫酒的酒爐,做到“一器兩用到三用”。
目前,有兩位年輕人正在跟著徐曉鋒系統(tǒng)學習陶瓷燒制技藝,其中一位還是選修陶藝的新昌在讀大學生。徐曉鋒希望通過他的技藝,帶出更多的學生和徒弟,將千年古越瓷和深厚新昌茶文化發(fā)揚光大,努力做到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