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雍正一朝,雖僅存13年,但制瓷工藝發(fā)展達到了歷史上的新水平。器型之美,可與纖細秀麗著稱的明永樂、成化瓷相提并論,在產(chǎn)品質量和工藝技術方面均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其大器不顯厚重,小器雋巧玲瓏。不論是器型的比例關系,還是線條、畫工,都有很高標準�?滴鯐r期初創(chuàng)的一些品種,如粉彩、墨彩、斗彩和釉里紅等,此時又有新面貌。而仿古各名窯及仿明代宣德、成化之器品種更加繁多,尤其是雍正青花在青花器中以仿古著稱�?偟膩碚f,雍正一朝在制瓷方面,無論是對古代器物,還是對自然界的花果形狀的模仿,都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以簡潔、洗練的手法在仿制中創(chuàng)造出新的品種、紋飾,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彰顯于世。
雍正青花一改康熙敦厚挺拔的風格,趨于輕巧雋秀。雍正早期青花瓷器風格與康熙晚期類似。中期以后,出現(xiàn)模仿明代永樂、宣德的器型,造型、胎釉、青花色澤以及紋飾,極其相似。如鎮(zhèn)江博物館藏雍正款青花纏枝蓮紋貫耳瓶(見圖),高54.5、口徑12.3、底徑18.2厘米。瓶直口,長頸,頸部設一對貫耳,折肩,肩以下漸收,淺圈足。整器繪纏枝蓮紋,肩部繪蓮紋以及回紋和海水紋,近底部繪變形蓮瓣紋。圈足內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書款。纏枝紋是瓷器裝飾的紋樣之一,因其圖案花枝纏轉不斷,故稱纏枝紋。構圖機理是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作二方連續(xù)或四方連續(xù)展開,再在切圓空間中或波線上綴以花卉,并點以葉子,形成枝蓮纏繞的纏枝紋。纏枝紋興起在宋代,元、明、清三代盛行纏枝紋,多作主題裝飾出現(xiàn)。此器端莊典雅,質樸古拙,剛中帶柔。胎體精細,重量較輕,修胎一絲不茍,厚薄均勻,是少見的仿永宣青花大器。釉面光亮瑩潤,青花發(fā)色濃重艷麗,色調深藍,為了體現(xiàn)永、宣青花的特點,以較濃的青花料在紋飾上刻意點染,但這些斑點漂浮于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