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龍窯百年龍窯
出窯
秋色漸重,葉黃紛飛,絲絲涼意入窗來。此時空氣尤為干燥,正是燒窯旺季。
陽澤陶瓷廠位于建甌小橋鎮(zhèn)陽澤村岐山右側(cè),全長40余米,12間土窯同時開燒。宋澤林老師傅上下奔走,觀火、添柴、盯溫度,忙個不停。
“需要燒三天三夜,再過一天就可;。建盞燒成溫度范圍很窄,窯溫稍低,碗上部有斑紋,下部沒有斑紋;窯溫稍高,釉就流下粘底。燒油滴盞的條件更苛刻,油滴的斑點很容易流成條形,F(xiàn)在是瓷器成型最關(guān)鍵時刻,我要親自把火。”宋澤林說。
百年龍窯,煙、火正旺,層層遞高,青煙裊裊升起……木架、青瓦、土窯、青煙,勾勒出龍窯遺風(fē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陽澤村的一張名片。
建盞為黑釉瓷器文化的代表,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建甌小橋鎮(zhèn)及東峰鎮(zhèn)等地皆有古窯遺址。
“我父親落戶小橋陽澤村時,常到上屯麥坪古龍窯遺址探看,一待就是一天。有時帶些宋盞碎片回來,燈下分析、研究盞片成分及釉色。”宋澤林說。
據(jù)悉,宋澤林祖上世代從事陶瓷燒制,其父致力于西焙古龍窯規(guī)制研究,探索建盞古法燒制,傳承宋盞煅燒技術(shù)。陽澤陶瓷廠至今保留土窯、柴燒、手工拉坯、天然礦物施釉等傳統(tǒng)工藝、工序,每窯多有兔毫、油滴、鷓鴣斑等精品盞出現(xiàn)。
“我們所選的瓷土都是含鐵量高達(dá)8%左右的建陽水吉紅土,作為胎底。經(jīng)過洗漿與瀝漿搖車,胎體更細(xì)膩、光滑。手工拉坯增添了產(chǎn)品的變化及靈動,配上當(dāng)?shù)睾F量高的礦釉料為著色劑,在柴窯燒制出的兔毫、油滴等諸多斑紋顯得變幻莫測。就是成品率太低了,占比不到百分之一。”宋澤林說。
在燒造中,當(dāng)窯溫從1050℃上升到1300℃時,若窯內(nèi)氣氛為高還原氣氛,氧化亞鐵在1300℃的液相胎體及釉層中會飽和析出,作液流狀態(tài),此時;穑毫鳡顟B(tài)即固化,在玻璃液的釉內(nèi),即形成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的不同建盞。這是每位燒窯師傅必須掌握的技巧,也是建盞燒造最難的環(huán)節(jié),增添了柴窯建盞“入窯一色,出窯萬千”的無窮魅力。
“建盞釉層厚且流動性強(qiáng),釉厚干燥收縮大,易使釉層開裂,與坯粘不緊,燒時易縮釉或脫釉。在流動中,釉層從上到下逐漸加厚,釉層厚度上下不均,對斑紋的形成影響很大。坯體在這種條件下,極易產(chǎn)生變形、起泡等缺陷。”宋澤林的兒子宋長才介紹了柴窯建盞燒造的難處。他已純熟掌握建盞制作,致力于宋盞燒造技術(shù)的傳承,成為“陽澤宋盞”新一代當(dāng)家人。
走進(jìn)陽澤宋盞產(chǎn)品展區(qū),展架上擺滿茶盞、執(zhí)壺、缽、瓶等,造型古樸,手感厚實、溫潤。在顯微鏡下,其結(jié)晶體呈珊瑚狀,或似霧凇,又如菊花展瓣,美得如夢似幻。
“陽澤宋盞遵循古法燒制,在火與煙脂的熏烤后,底部自然形成一層油煙膜,胎體古樸凝重,釉色溫潤,斑紋浮沉形態(tài)、色彩各異,具有獨特的文化傳承底蘊。電窯及液化氣窯盞,沒有火與土的煅煉,缺了溫度、氧化及還原氣氛的不可控變化。”宋長才逐一展示各種精品盞,與妻兒分享燒制樂趣?吹贸,他對建盞充滿熱愛,對傳承宋盞燒制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