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三足爐。
唐三彩是唐代雕塑藝術品中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博物館、藝術館、社會個人收藏家總是重金購買收藏。而以制作假古董發(fā)財致富的人,自然把仿唐三彩作為生財之道,生產(chǎn)出各種形象和規(guī)格的唐三彩。那么,真品與仿品如何鑒別呢?
第一,認真體會唐三彩的時代氛圍。以唐三彩陶馬為例。唐朝工匠做馬時總是將其放在最高等級上來塑造,把馬的形象和精神升華作為大唐盛世精神的體現(xiàn)。因此,真唐三 彩馬各種形象氣宇軒昂,有個性、有情調、有姿態(tài),用內在的勁而發(fā)外在的形,線條流暢,骨肉均勻,神韻氣足,加上斑斕絢麗的彩釉,使馬的雕塑不同凡響。唐朝以后沒有一個時代的馬的形象有唐馬這樣多姿多彩,這樣神駿。仿三彩制造者目前還沒有這樣高超的技藝,也沒有大唐盛世的時代氣氛,他們根本就無法塑出三彩馬這樣的藝術形象。他們只能照考古發(fā)掘品、博物館陳列品和出版物上的形象模仿。模仿不是創(chuàng)作,既沒有生活體驗,又沒有激情,塑造的馬外形可以像馬,但沒有生氣,比如線條不夠流暢,氣宇不軒昂。真正唐三彩陶馬的頭、頸、胸、背脊、肚腹、臀部、腿蹄的結構協(xié)調,富有彈性的線條組成流暢而有力的形體,變化自然。而假陶馬面部扁平,眉骨、顴骨、鼻梁、嘴唇起伏變化不大,比較死板。頸部線條太直,太僵硬,豐滿的胸部和臀部為了夸張,做得幾乎呈方形,沒有真品的圓潤感。假馬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真品生機勃勃,強烈的時代精神感。假陶馬則死氣沉沉,沒有生機。
第二,看胎體判斷真假。洛陽一帶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鐵質。因燒成溫度和爐內氣氛的差異,燒成后的胎體顏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黃色等多種,胎質不是很精,胎質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顆粒,并有其他礦物雜質。從胎體堅實度來看,有的因燒成溫度高,胎體比較堅硬;有的因燒成溫度低,胎體硬度小一些,胎體較疏松,釉層容易肅落。仿制品的制作,一種是采用加工現(xiàn)代三彩工藝品的胎體材料,即純凈的高嶺土,沒有經(jīng)過特殊配料加工,燒成后胎體潔白細膩,比較堅硬,雜質少,叩之聲音響亮,手感較重,與唐代三彩區(qū)別較大。另一種選用的材料也是高嶺土,采用與古代相近的工藝對胎料進行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質,經(jīng)過精心配制,燒成后無論從硬度、胎色還是疏密度都與唐代三彩接近,區(qū)別有一定難度。
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組裝。人物、動物多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從出土實物來看,這些痕跡非常明顯,仔細觀察這些三彩身體內部的胎面上,許多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漿工藝,器物胎體上看不到捏塑及合模泥粘工藝,其制作方法與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較輕。有的采用與唐代相類似的模制按坯工藝制作,但組合后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器皿都顯得笨拙,比例不協(xié)調,線條生硬。還有的過于精雕細刻,畫蛇添足,讓人感覺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韻。
第三,看釉本質特征的真假差異。真品釉質比較厚潤,基本顏色是白色、黃色、綠色和藍色。由于長期埋入地下,歷經(jīng)千余年,受土壤環(huán)境和土壤中化學物質侵蝕,光亮奪目的光澤已變得柔和瑩潤,釉面的開片均勻細小,有規(guī)律,開片四邊微微上翹,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片與片之間的間隙有銹蝕的銀沁,類似于漢代綠釉陶壺的泛鉛現(xiàn)象。用肉眼直接觀察,從側面看釉面的表層,為薄薄的一層,開片之間像是鼓起的線條,這即是唐三彩的“包漿”。仿制品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澤,往往采用氫氟酸去光,再用堿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澀。近年來,制作者也研究燒制出了釉面開小片的方法,但開片堅硬,有的過于細碎,有的紋路雜亂無章,開片往往產(chǎn)生個別紋線過長的現(xiàn)象,釉面無蠅翹“包漿”。有的雖然也制作了一層銀片或出現(xiàn)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層薄霧,很淺薄,而且不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