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口徑22厘米,口唇外翻,玉璧底,胎質(zhì)潔白細潤。底心凹臍處施白釉,釉內(nèi)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款;外壁暗刻四條升龍,于火焰中趕珠。龍身矯健有力,張牙舞爪,為仿明代龍紋;釉面堅致光潔,緊披胎骨。胎、釉特點及款識的書寫方式均具康熙朝特征。此缸屬上海敬華2004春拍第879號拍品,當時估價3.5—3.8萬元,最終以3.74萬元成交。
清三代一些署本朝款識的摹古器,歷來為世所重。其實,落寄托款或無款的古瓷中,同樣有一部分屬官窯器,尤其是在康熙一朝。因為“康熙不尚尊號”,故康熙早期常有不署款或只署偽托款的官器。據(jù)《浮梁縣志》載,直到康熙十六年,朝廷仍“禁鎮(zhèn)戶瓷器書年號及圣賢字跡,以免破殘”。另外,為滿足宮廷對瓷器大量需求,明嘉萬時期所采用的“官搭民燒”辦法仍在清初時沿用,并在康熙十九年(1680)后,成為固定的制度。這些“官搭民燒”器,大多在御窯廠內(nèi)完成制坯成型工序,然后在民窯的“包青戶”中搭燒。有些器物署本朝款,有些落寄托款,有些為無款。所以,這也使無款和落寄托款的器物中存有官窯珍品。筆者1992年在上海文物商店購得一件光緒官窯白釉綠龍盤,直徑20厘米,花1000元。而尺寸要小上幾圈的一件無款的康熙白釉刻花小碟,當時標價高達4000元,反映出老一輩對清三代瓷器的價值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