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眼里,德化是中國三大瓷都之一。不同于其他窯場起起伏伏的傳奇,它的往事顯得那么平淡。柴窯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電窯上演新時代技藝的奇跡,彼此悟道。
如果要為現今德化白瓷找一個關鍵詞的話,那就是“批量化”。實際上,這些極其大眾化的產品構成德化白瓷巨大的貿易網,內銷和出口并駕齊驅。
泉州德化縣的山,比福建別處都要高。從山里看不到山外,從山外,其實也難以窺探山里的一切。似乎,外面的喧囂與它無關。
德化縣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作為中國陶瓷名城,已有上千年的輝煌的陶瓷制造史外銷史,福建省第二高山戴云山雄居中部,海拔1856米。最低點僅217米。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58座,素有“閩中屋脊”之稱。著名的山峰有戴云山、九仙山、石牛山。德化是千年古縣、中國三大古瓷都和閩南“金三角”對外開放縣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西洋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德化以盛產陶瓷而名揚中外。
據說馬可?波羅離開中國時,以泉州作為終結點。他走遍泉州大小縣城,對群山環(huán)繞的德化格外注目。“他們從地下挖取一種泥土,將它壘成一個大堆,任憑風吹、雨打、日曬,從不翻動,歷時三四十年。泥土經過這種處理,質地變得更加純化精煉,適合制造上述各種器皿,然后抹上認為顏色合宜的釉,再將瓷器放入窯內或爐里燒制而成。因此,人們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已的兒孫貯備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個威尼斯銀印能買到八個瓷杯。”短短三言兩語,描繪了一個被瓷器包圍的山城的生存狀態(tài)。優(yōu)質的瓷土和繁密的山林,奠定了德化成為瓷都的基礎。
如今,這兩個重要元素已經越來越薄弱,人們放棄了對草木的依賴,啟用電窯。對德化人而言,電窯的成本遠高于柴窯,卻能省事許多。溫度、時間都可以通過儀器控制,成品率幾乎達到95%以上。相比之下,柴窯就像一個頑固的老頑童,攜帶不環(huán)保的詬病,卻也似一位見多識廣的智者,將現實映照得清晰無遺。
據說,燒柴窯的溫度能達到一千三百六十度,若是電窯就只能在一千二百八到一千三百度左右,而在老一輩匠人心中,只有龍窯出來的瓷器才有靈性,帶著生命力。區(qū)區(qū)幾塊錢的白茶壺,卻是這樣殘留灰燼后的余味,走向山外面的世界。
在德化縣陶瓷博物館是福建省第一家資料齊全的陶瓷專業(yè)館,是德化縣弘揚陶瓷文化、展現精湛的陶瓷工藝和悠久歷史的一個重要窗口。
何朝宗是德化窯瓷塑的代表人物,他主要活動在明朝嘉靖、萬歷年間。何朝宗非常注重自己作品的藝術性,不是成熟的作品,決不輕易燒制,所以何朝宗的傳世作品較少,作品以達摩、觀音、羅漢等佛教人物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