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出名的女子數(shù)之不盡,而因為容貌出眾而被世人所知的也有不少。但每當提起歷史上著名的美女,大家首先想到的莫過于“四大美女”了。
1
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沉魚。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山村。天生麗質(zhì),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傳說:西施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覺得西施太美麗了,都自行慚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來,所以得名“沉魚”。
相傳,當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求復國。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滅吳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與范蠡設(shè)計:“得臨浦苧蘿山賣薪女西施、鄭旦”,送與吳王。西施使夫差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于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西施的結(jié)局一共有三種說法。一是:西施根據(jù)傳說在吳亡后和心愛的人范蠡駕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終。二是:吳亡后被沉溺于江中。三是:西施最后愛上了吳王,在吳王死后追隨他而去。其實由于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西施的歸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但人們普遍流傳的版本更傾向于第一種。這也許是人們對這位佳人的美好祝福。
2
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
王昭君出生于長江三峽中,一個叫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的地方普通的民家。漢元帝建昭元年,下詔征集天下美女補充后宮,王昭君被選入宮。
昭君出塞:傳說當時后宮佳麗太多,漢元帝便命畫師圖形,然后根據(jù)美丑按圖召幸。但是畫工為了賺取錢財,將給錢的宮人就畫漂亮些,不給錢的就畫丑些。王昭君是宮人中最美的人,但沒有給畫工的錢,于是畫工毛延壽就把她畫得很丑,于是不會被召幸。后來匈奴來議和,求一美人為閼氏(匈奴稱王后為"閼氏"),漢元帝就把很"丑"的王嬙給了匈奴。上殿辭行的時候,漢元帝才發(fā)現(xiàn)王嬙是絕世美人,但已無法挽回。漢元帝一怒之下殺了那些給宮人畫像的畫工。
相傳昭君遠嫁匈奴之時,昭君因遠離故鄉(xiāng)而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王昭君抵達匈奴后,與呼韓邪單于非常恩愛,被封為“寧胡閼氏”;楹笕,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逝世。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于的職位,依照匈奴的禮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昭君出塞,對于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guān)系,著實產(chǎn)生了不少溝通與調(diào)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結(jié)局為:匈奴與漢廷的關(guān)系惡化,眼看自己創(chuàng)造的和平歲月毀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絕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南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據(jù)說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叫“青冢”。
3
貂蟬
貂蟬:甘肅臨洮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閉月”。貂蟬的生活年代約在東漢末年,出生年月均不可考。貂蟬的事跡大多出現(xiàn)在說書話本的故事當中,最后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整理創(chuàng)作出一個完整的形象。
傳說中,貂蟬為東漢末年司徒王允家的義女,為拯救漢朝,由王允授意施行連環(huán)計,使董卓、呂布兩人反目成仇,最終借呂布之手除掉了惡賊董卓。
相傳貂蟬在后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云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
貂蟬的結(jié)局至今是個謎,傳說中,貂蟬成為呂布的妾之后,董卓部將李傕擊敗呂布,她隨呂布來到徐州。下邳一役后,呂布被曹操所殺,貂蟬跟隨呂布家眷前往許昌,從此不知所蹤。
4
楊玉環(huán)
楊玉環(huán):(公元719年-公元756年),號太真,蒲州永樂(山西永濟)人,是唐玄宗之寵妃,故又稱:楊貴妃。身材豐滿,膚如凝脂,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羞花”。
傳說楊玉環(huán)初入宮時,因見不到君王而終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碰著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都說這是楊玉環(huán)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唐玄宗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
楊玉環(huán)的結(jié)局:天寶十五載(755年),發(fā)生“安史之亂”。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jīng)馬嵬驛(今陜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嘩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之典故。
溫馨提示:如對文中作品感興趣,可添加微信:13600777720了解具體詳情。
文中部分文字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